来源:海外网
横坎头村。本报记者叶子摄
葛佳村蔡斌照片
滕头村。范程健
7月中旬,记者走访浙江余姚横坎头村、奉化滕头村、宁波宁海葛佳村,看到这些村庄有的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有的用生态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有的用艺术推动产业振兴...他们都通过奋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浙江是一个“藏富于民”程度很高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第一。同时平衡性也比较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6,远低于全国2.56。目前浙江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三个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如何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宁波三个村独特的发展路径,可以感知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有益探索和多样性。
横坎头村: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典范
宁波余姚,四明山脚下。车子刚拐进横坎头村,还没看到它的村子,就听到了它的声音:一条清澈的小溪,一路欢歌,流过整个村子。一座为防洪而建的大坝,是横坎头村名字的由来,也让房子周围的山溪碧水变得柔和,为这个浙东的小村庄增添了几分田园诗意。
走进横坎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家卖宏村糕点的店铺。什么是红村糕?实际上,它是一种年糕,由糯米、大米、豆沙等制成。在横坎头村所在的余姚梁弄镇,家家户户都会做这种点心,甜而不腻,绵软清香。
原来,梁弄镇位于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浙东抗日根据地。横坎头村有*** *遗址,如原浙东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谭启龙、何克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所以横坎头村被称为“浙东红村”,这里的大饼也被称为红村大饼。
“山里石头多,出门走上坡。”横坎头村的地理位置在战争年代适合对付敌人,但在和平年代却成了村民与好日子之间的“坎”。本世纪初,横坎头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交通堵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相对较低。2001年,横坎头村村民人均收入不到2700元,村集体经济空白。
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XX专程到梁弄镇、横坎头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建设“中国革命老区全面小康示范镇”的殷切期望。春节过后不久,* * *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回信,勉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按照“红色+绿色+特色”的发展思路,横坎头村开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强化特色农业,一路爬坡过坎,形成了特色鲜明、产量高的农村产业体系,带火了采摘游、农家乐、民宿。
2018年2月10日,全村成员给XX总书记写信,分享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的喜讯。当年2月28日,* * *总书记给村里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接再厉,艰苦奋斗,与乡亲们一起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现在浙江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我们村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村。以后会有更多的坎,更多的新变化!”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伟带记者参观新建的村文明实践站。他说,如何利用更多的资源,吸引更多的旅游、会议、培训等。靠着横坎头“浙东红色村”的名声,是村集体和周边村、梁弄镇考虑的事情。“每个村庄的发展能力都是有限的。一个景点一个村子只能容纳游客几个小时。能不能把周边的村子连接起来,留住游客?”黄科伟说。
去做吧。今年4月,一条连接王相村、甘轩村、白水冲村、河西村等散落在四明山腹地的“珍珠”的精品旅游线路启动,村组发展成为探索共同富裕的新尝试。梁弄镇党委书记蔡亚红告诉记者,目前,梁弄镇以党建为龙头,以横坎头村为核心,成立了共同富裕联盟,带动全镇其他行政村,加快形成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快富村带慢富村、大村带小村的共富共享发展格局。
“玩的地方多了,住的游客多了,住宿餐饮的消费自然就多了。”黄科伟介绍,精品线路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目前线路预约已满。“大巴把城里的游客分批拉过来,我们的讲解员忙不过来。”
游客不多,横坎头村宏村蛋糕店老板最有发言权。记者,生意怎么样?老板一边忙着蒸大饼,一边说大饼没市场,村里红色旅游热,网上订单多。考虑到游客的喜好,各家还开发了黑米、抹茶、紫薯、芝麻等口味。“生活更丰富,生活比蛋糕更甜蜜!”说到这里,老板开心地笑了。
滕头村: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一个面积2平方公里的村庄,成为全国首个5A级景区。门票经济红火的时候,村里取消门票,开门迎客。全村358户891人。2020年社会生产总值122.9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在前往宁波奉化区小王庙街道滕头村的路上,一系列数据和简介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个“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富”的村子是什么样的?记者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盛夏时节,村里绿柳蝉鸣,游人熙熙攘攘。漫步滕头村,处处芳草萋萋,溪水荡漾碧波,园中鸟语花香。可谓“田方成,道路成行,清河绕村流;橘堤,葡萄河,一年四季花果”。一排排整齐的别墅格外显眼。
“这是我们村第三代‘小康别墅’,2000年开始建设。我们家是2005年搬进来的。”村民付丹丹说,刚搬进来时的兴奋至今难忘。“这房子又大又明亮,我还有自己的小书房,幸福得不得了。”
滕头村人付丹丹,见证了滕头村从温饱到小康,再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跨越。她告诉记者,小时候条件不好,印象最深的就是竹笋。奉化的竹山很多,竹笋是一年四季餐桌上最常见的。从鲜笋到腌笋再到笋干,鲜见肉鱼肉。
20世纪60-70年代,滕头人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美化环境。1998年春天,滕头村开始发展生态旅游,“让人们为滕头的美景买单”;1999年,滕头村成为中国最早售票的村庄之一。21世纪,滕头村开始建设特色工业经济产业园,吸引了60多家企业落户。2019年底,滕头村取消了年收入3000万元的景区门票,转型升级为以二次元消费和功能消费为主的新型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如今,生态农业、园林绿化、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占滕头村经济总量的80%。原来的孤村,变成了“生态园”,成了国家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以前都说‘地不平,路不平,嫁不到滕头村’。谁也想不到滕头村如今又富又美,却是一件光荣的事。”与几十年前滕头的模样相比,已过古稀的村民傅洋直言,是“绿水青山”成就了滕头今天的“金山银山”。
早在1993年,滕头村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环保委员会,对进口工业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那以后,近100个投资项目因为可能的污染而被拒绝。此后,滕头村先后获得“全球生态500强”、“世界十大和谐村”、“全国文明村”等70多项重要荣誉。联合国官员来滕头时曾说:“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少看到滕头村这么漂亮整洁的村庄”。
说到滕头人享受的福利待遇,傅洋改更是乐的合不拢嘴。“基本福利每人每月1500元,最低养老金每月3500元,住房、教育、卫生等保障不降。城里的游客到了这里也很羡慕。”
富裕起来的滕头村,野心更大。2019年7月,村里成立了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旨在向全国农村输出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
2019年10月,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吴下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闫学农来学习。“这里点子多,巧妙运用市场和管理机制,既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也让人心更有凝聚力。”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吴下村借鉴滕头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农业产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园建起了蔬菜大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滕头村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金江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深入挖掘、分析、提炼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宁波特色的生动而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经验,开发了《从常青树到常青树——滕头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门户》等20余门实践特色课程和专题教材。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000人访问了该学院。
“一村不富,但大家都是真富。”滕头村党委书记付平说,2021年,滕头村作为全国唯一的共同富裕示范村,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滕头村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输出了奋斗致富、联盟致富、赋权促富三位一体的“滕头模式”。滕头村要带领更多的地方深化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看到家乡发展很快,2011年底,付丹丹决定回村发展。现在,她在村集体经济企业滕头集团负责对外宣传和培训活动,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宣讲滕头乡村振兴经验。付丹丹说,如今的滕头村,教育少,养老有保障,看病有保障,青山碧水胜桃园,就像滕头村参加上海世博会时提出的口号: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葛家村:实现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
"欢迎参观容仙美术馆和吃蓝莓!"走进葛佳村的容仙艺术博物馆,一位老奶奶指着她家门前的一棵蓝莓树热情地招待游客。她就是叶,67岁,宁海葛佳村美术馆馆长。美术馆是她自己出钱自己盖的房子。有游客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个藏在小山村里的美术馆。每年都有十几万人前来参观,这里成了村里打卡的地方。
村里的美术馆是什么样的?只见院子里各种盆花错落有致。在红色的板子上,由废旧布料制成的“容仙艺术博物馆”是招牌。一楼的房间里,放着一套旧家具,那是叶的嫁妆。展厅二楼有儿孙们创作的国画、书法、布艺、针织品等作品。
“虽然没有名作,都是就地取材,但美术馆的藏品很受游客欢迎。”志愿者说:“你看这幅五谷杂粮做的脸画,是奶奶的女儿做的。有一次,外国游客当场拿出100美元买,她还不死心。”
事实上,和叶一样,村的很多村民都不敢想象自己的生活会和艺术扯上关系,这一切还得从2019年说起,宁海县开展“艺术振兴乡村”活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来到村。
葛佳村位于宁波宁海大佳河镇,背靠天台山,一条石门河贯穿全村。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偏远山村。三年来,葛佳村通过推广艺术振兴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和“网络名人村”。
“刚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农村人不懂艺术,有的甚至怀疑我们是骗子,就假装走了。”丛志强说,艺术家来了,火了,艺术家走了,天凉了,这不是他追求的乡村振兴模式。他要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审美力,在一次次与村民聊天的过程中,慢慢在他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将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需求、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产业振兴相融合。
萧县手工艺馆老板袁晓贤被丛教授引上艺术之路。以前她开早餐店的时候,丛志强发现她厨艺不错,就让她用面团做个形状。袁小贤试着用不同的蔬菜汁和不同颜色的面条来装饰写有“100分”红色字样的长方形蛋糕,就像孩子的试卷一样。后来,丛志强拿出村里收集的旧布,让她试着做布娃娃。就这样,袁小贤的自信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房子被改造开了一家粉小贤手艺馆。
现在手工艺馆里都是木偶,都是袁小贤自己创作设计的。到处都是竹桌椅,竹台灯,竹茶杯等。都是她老公葛国庆做的。到葛佳村的游客会去那里购买文化和创意产品,并在那里用餐和住宿。2018年,袁小贤开了一家早餐店,年收入只有4万元。2019年,粉小仙手工艺馆收入10万元,2020年增加到15万元。
渐渐地,当村民们发现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很有用,可以卖钱时,就开始纷纷动手。小至10岁、大至82岁的村民都参与了农村的设计和改造。村里有40多个艺术共享室空,300多个文创,都是村民自己设计、建设、维护的。每个人都努力成为艺术家。
走在葛佳村,记者们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和创意的世界。充满艺术感的小景点、小设计令人目不暇接,一幕一幕,一幕一幕,一幕一幕,一幕一幕。村里的老桂花树下,用石头和竹子做成的“人字”形座椅,可坐可卧,村民们聚在一起乘凉聊天,十分惬意。老房子的长藤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竹筒制成的风铃,黄色的墙上,几笔标注着远山。任何路过的人都要仔细回头。又过了一个弯,遇到了用石头、盆景等做成的枯山景。,这很迷人。就连原本在路上碍眼的电线杆也被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木板包裹起来,变成了迷你花坛,街头艺术的一部分...
艺术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还鼓了村民的腰包。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告诉记者,葛家村将艺术设计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村经营收入从以前的12万元增加到35万元,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20家民宿、农家乐平均收入同比增长40%。
“不仅如此,葛佳村的138名乡村艺术家还被其他村聘为村庄美化艺术顾问,在家帮忙设计施工,年收入20多万元。”葛说,葛佳村还带动周边村开展艺术乡建设活动,陆续建设“乡村艺术谷”,全县20个村发展艺术振兴乡村。葛家村“乡村农民艺术振兴工作坊”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30多组参观考察队伍。
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改造村庄,美化家园,装扮生活,既提高了村庄的品位,又使干群关系融洽,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急剧上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不仅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更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精神共同富裕。”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说,葛佳村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叶紫《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7月22日05版)
编辑:王希洛
本文来自【海外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党媒信息国家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