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为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季节性疾病。其症表现除了呕吐、解水样便或蛋花样便等肠胃表现外,往往还有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西医治疗多给予抗病毒及支持疗法,但疗效一般。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现将其分型介绍如下:
一、实证
1、风寒型 症状特点:大便清稀、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苔白腻。方药:藿香正气水(丸、口服液)。
2、湿热型 症状特点:泻下稀薄,粪色深黄苔黄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3、伤食泻 症状特点: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苔原腻。方药:保和丸加减。
二、虚泻(包括气虚、阴虚、阳虚)
发病特点:一般发病时间较长或发病较急有疲倦乏力、胃口差等虚弱表现。方药: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等。
以上各种虚证泄泻及实证泄泻后期患儿,笔者多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这种方法可增强患儿免疫力,调整肠胃功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中医认为“泄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本由脾湿,惟儿半是风。”可见小儿腹泻预防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健脾化湿,在入秋后可予黄芪,扁豆、苡米、茯苓等适量煎汤内服。三是防止“风”邪入侵。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此“风”应理解为各种致病病原体,所以应减少密切接触腹泻病人的机会。一旦家中或幼托机构有此类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玩具、图书等物品进行消毒。教育小朋友勤洗手、讲卫生。
最后强调小儿秋季腹泻防治的常见误区。一是病因认识的误差,很多家长都认为患呕吐、发热、腹泻就是有“风”,所以关闭窗户。其实不然,我们应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中的病原体疏散开来。二是关于进食的问题。以前很多中医认为“脾常不足”,所以腹泻病人应禁食,以免加重脾的负担,这里应强调,脾只是不足,而不是没有。所以对于腹泻病人应清淡饮食,应少食多餐,这也符合现代医学观点。三是关于止泻问题,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腹泻就应该止泻,其实不全对。如果发病早期就予止泻,容易造成“闭门留蔻”,加重病情。所以腹泻病人不宜过早过多服用止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