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常识_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 湿热蕴结(急性普通型菌痢):

    症状:急起发热,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灼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疫痢合剂。

    葛根12克,白芍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白头翁12克,木香6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2剂。

    2. 疫毒壅盛型(急性重型痢疾、毒痢):

    症状:壮热烦渴,腹痛剧烈,泻下鲜紫脓血,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洪数或沉伏。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益气。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减。

    水煎服,1日1-2剂。必要时鼻饲或直肠滴入、灌肠。

    3. 热毒内闭型:

    症状:骤起寒战高热,头痛项强,神昏惊厥,血压升高,大便腥臭,秘结,舌红绛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开闭。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泻心汤加味。

    生大黄12克(后下),黄连3克,黄柏9克,栀子9克,黄芩9克,葛根9克,金银花15克,丹皮9克,赤芍6克,鲜石菖蒲9克。

    水煎服,1日1-2剂。

    4. 脾肾阳虚型:

    症状:久痢不愈,神疲畏寒,口淡食少,腹痛隐隐,下痢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干姜9克,炒白术12克,吴茱萸12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9克,煨诃子9克,焦山楂9克。

    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5. 阴血亏虚型:

    症状:痢下赤白,口干渴,至夜转剧,舌红绛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扶正止痢,益阴泻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阿胶15克,黄连6克,黄芩9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瓜蒌12克。

    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6. 气滞血瘀型

    症状:下痢已久,粪便夹有小血块,里急后重顽固,腹痛如刺固定不移,左下腹可按及硬结或索条状物,舌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脉细涩。

    治法:行气化瘀,导滞止痢。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桃仁10克,红花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熟地20克,干姜10克,肉桂12克,元胡12克,五灵脂10克,蒲黄12克,木香10克,黄连10克,内金12克。

    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验方单方:

    1. 冬青叶方:新鲜冬青叶1000克,水煎至500毫升,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适用于急性菌痢。

    2. 香参丸:苦参1000克,广木香600克,生甘草150克,研成细末,水泛为丸,日服3次,每次6.5克。适用于血痢、热痢。

    3. 苍耳草煎:取新鲜苍耳草全株20~30克,捣碎,水煎服。适用于红白痢疾。

    4. 生萝卜汁3杯,生老姜汁半杯,生蜂蜜1杯,陈细茶6克(水浓煎1杯),诸药和匀后,即可慢慢服用。适用于噤口痢。

    5. 西洋参(另煎冲)、石斛各3克,炒白术、白芍各4.5克,炙甘草2.4克,怀山药、麦冬、茯苓、扁豆各9克,水煎服。适用于湿蒸热壅,气机失调,纳谷不化,痢下五色,且兼体虚气弱,形体消瘦,气短,舌红,脉沉微数。 6. 萝卜汁2酒杯,米汁半酒杯,生蜜1酒杯,浓茶1杯,和匀温服。适用于赤痢。

    7. 隔年冬萝卜叶15克,仙人掌花(捣细)10克,蜂蜜6克,调服。适用于赤痢。

    8. 白鸭子血1小杯,酒适量,鸭血用滚酒冲服。适用于白痢如鱼冻色。

    9. 蚕豆花6克(阴干),沙糖3克,煎汤服,1日3次。适用于久痢。

    10. 鸦胆子49粒,椿白皮10克,先将鸦胆子打破去壳,用其仁分装7个大号胶囊内,或用7个桂圆肉包裹,用椿根白皮煎水送下,吞服。适用于休息痢。

    外治法:

    1. 白头翁、苦参、银花、黄柏、滑石各60克,加水浓煎成200毫升,先给患者作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3天。适用于湿热痢、疫毒痢。

    2. 淫羊藿15克,附子、乌药、刺猬皮、降香各10克,煨肉蔻15克,五倍子、石榴皮各10克,加水浓煎200毫升,先给患者做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3天。适用于虚寒痢、休息痢。

    3. 黄芪、防风、枳壳各50克,清水煎汤,将药汁倒入盆内,先熏后洗肛门,每日1次,连续3~5天。适用于虚寒痢。

    4. 牙皂6克,细辛27克,大葱100克,田螺2个,神曲12克,将牙皂、细辛、神曲烘干,研为细末,再和大葱、田螺肉共捣成膏,用药膏适量,纱布包裹,压成饼状,敷神阙穴,胶布固定,药干即换。适用于噤口痢。 5. 吴萸20克,研为细末,过筛,醋调成膏,敷神阙和双涌泉穴,每日1次。适用于疫毒痢、湿热痢。

    针灸疗法:

    1. 湿热痢:

    取穴:合谷LI4,上巨虚ST37,天枢ST25,内庭ST44,曲池LI11。

    热邪偏盛配大椎GV14,湿邪偏盛配阴陵泉SP9,兼卫表证者配风池GB20。

    毫针刺,用泻法。

    2. 寒湿痢:

    取穴:天枢ST25,气海CV6,足三里ST36,阴陵泉SP9。

    胃脘痞闷配中脘CV12,内关PC6。

    毫针刺,补泻兼施。

    3. 疫毒痢:

    取穴:尺泽LU5,委中BL40,内庭ST44,合谷LI4,天枢ST25,上巨虚ST37,十二井。

    神昏配人中GV26,劳宫PC8,虚脱配关元CV4,神阙CV8,口噤不开配颊车ST6,痰浊上涌配丰隆ST40。

    毫针刺,用泻法。

    4. 阴虚痢:

    取穴:间使PC5,太溪KI3,天枢ST25。

    心烦不寐配神门HT9,后重者配白环俞BL30。

    毫针刺,太溪用补法,间使用泻法,天枢用平补平泻。

    5. 虚寒痢:

    取穴:脾俞BL20,肾俞BL23,关元CV4,天枢ST25,足三里ST36。

    滑泄脱肛配长强GV1,百会GV20。

    毫针刺,脾俞、肾俞、关元用补法,针后可加灸;天枢、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

    6. 休息痢:

    取穴:足三里ST36,关元CV4,天枢ST25,大肠俞BL25。

    湿热明显配曲池LI11,寒湿明显配阴陵泉SP9。

    毫针刺,足三里、关元用补法;天枢、大肠俞用平补平泻。

    耳穴疗法:

    取穴:大肠、小肠、直肠下段。

    口噤不能进食者配贲门。

    用毫针行强刺激,每日1-2次,连续3-7天。

    电针疗法:

    取穴:足三里ST36,三焦俞BL22,天枢ST25。

    针刺得气后,用电针机通电30~40分钟,每日1~2次。上肢与腹背诸穴采用抑制作用较强的脉冲电源,下肢穴位采用具有兴奋作用的感应电源。

    灸法:

    取穴:足三里ST36、天枢ST25,上巨虚ST37。

    热甚配曲池LI11,寒甚配关元CV4,湿重配阴陵泉SP9,阴虚加照海KI6,里急后重加中膂俞BL29。

    用艾条灸,每穴灸5-10壮,每日2-3次。

    预防:

    对接触者应观察7日,发现菌痢患者和带菌者后应及时报告,进行隔离,彻底治疗。

    注意饮食卫生及水源保护,消灭苍蝇孳生场所。在痢疾流行期间可服用马齿苋、生大蒜等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