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认为,婴幼儿的疝气不宜手术,等到长大一点再手术或者“搞不好”会自己好,其实,这种观念是相当具“冒险”性的。
腹股沟疝气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小儿疾病,发生率约为1%,男婴发生的机会约为女婴的5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小孩哭闹或运动时,由于腹部压力的增加,使得腹腔内的肠子或水分被推进疝气袋内,形成腹股沟区域的一个突出肿块,一旦停止哭闹或运动时,疝气袋内的肠子就回去原位、肿块消失。
“为什么我的两个小孩都有疝气,是遗传吗?”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疝气为遗传,只是由于疝气的发生率太高,为每百名男孩中就有一名,因此,作家长的并不需要因小孩疝气而内疚不已。
为什么会产生腹股沟疝气?由于在腹股沟附近有一个称为腹膜鞘状突的构造,如果婴儿的这个构造关闭不全,就会形成一个与腹腔相通的“疝气袋”,如果此时肠子再掉入这个袋子,就会形成疝气,或者是俗称的“脱肠”、“坠肠”。
疝气一定要开刀吗?有的家长会用传统的特制皮带(俗称疝气带)系于婴儿的腰间,利用压力的原理堵住肠子的滑脱,事实上,除非疝气带能绑得很紧,否则一般只会带给婴儿皮肤摩擦发炎疼痛而已,对于疝气并没有什么帮助;疝气需要开刀的原因是“防患于未然”,如果肠子“长期滞留”于疝气袋内不回去时,此时有可能会造成肠阻塞、坏死,产生呕吐、腹痛、发烧的情形,这时就必须马上手术治疗,以免产生败血症导致生命的危险。
中医不是有可以提升中气,改善疝气的中药吗?的确,在以前的社会由于外科手术的不发达,中药的确扮演着“矫正”疝气的角色,不过,以一个中西医师的观点,凡事应该取其优点,疝气开刀的确安全又迅速,现今中药对疝气的角色应该定位为手术前后体质的调整、防止疝气的复发。有没有什么“秘方”可以调整疝气患者的体质?
中医对于疝气体质的调整是必须根据患者当时的情形而“辨证论治”,常见的疝气体质类型有两类:
第一型:平时属于容易燥动不安、口干、便秘、少腹有时感到疼痛,这是属于中医“气滞”型的疝气,可以用青皮、陈皮、浙贝、白芍、泽泻等顺气的中药来治疗。
第二型:面黄肌瘦、胃口差、容易感冒、大便常不成形,动不动就喊累,疲倦时疝气尤为明显,这种“气虚”型的疝气可以用黄芪、白术、党参、当归、柴胡、升麻等具有“提气”的中药来治疗。
常常觉得现代人真幸福,医学资源丰富、有中医与西医的同时照顾,健康的确获得多一分的保障,问题是也由于资源的过于丰富,病人就医反而不知该找中医或西医,其实,真理只有一个,不管是中医或西医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有其优缺点,疝气治疗是如此、其它疾病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