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地图小常识


      现在我爬山最常携带的地图,应该是上河出版社那一份;原因有:
一、比例尺1/50000较为适合爬山使用,我总觉得两万五的太大了。
二、重要水源或山屋皆有用GPS定位过,参考度很高。
三、一些非主流之行程,如:探勘路线或南南段,皆有路线标定,省去我们自己找资料在参考他人纪录时,仍需猜测这应该在哪里?那应该在哪儿?的状况。最重要的一点是便宜又防水且撕不破,方便各种类型之登山方式使用。不过,若是前往的区域,不在它共22张地图的范围内时应怎么办?只好带内政部1/25000那份了。

       内政部那份,总共有261张,一张卖300元,我相信除了法人机构,没有人会那么凯的把他买回来。在网络上许多卖大补帖的,有将它们全扫到光盘里,共四张计700元;有些朋友有买来用,虽然颇为方便,不过,得看自己列表机可打印的范围有多大,同时要注意打印后之比例尺是否一致,否则一个长天数的纵走行程,也许就会把你的列表机给操挂掉,那就划不来了!

       我们要去那儿找1/25000的地图呢?通常在各大学图书馆里应该会有一份完整的,可以在那边借来影印。而且听说中山大学的图书馆,有一份林务局1/10000的空照图需要的人勿错过!除此之外,高雄仍有两个地方:一、是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参考室。另外一个就是位于民生路的市立图书馆参考室。这两个地方的地图虽然都一样,然而其中影印出来的品质,却有着颇大的差异。

       找到合适地图后,由每张地图的四边角落开始印起,各印成四张A3之纸张,需特别注意各中央部份之方格线,需充分重叠(可舍弃地图两侧之一部份空白处),此后才方便回家进行加工。底下我用步骤说明所需物品:

约30公分之长尺。
美工刀。
0.8及约4-5公分宽之透明胶带各一卷。
2B铅笔及红、浅蓝、淡褐色之油性彩色铅笔(大型文具专卖店有卖,如久大,每枝约10元)各一枝。
裁剪
我通常以方格线为基准,即坐标之X、Y轴,运用长尺及美工刀切齐。
黏贴
把它们翻到背面,用细胶带宽度之一半黏上(此时一半黏上地图,一半黏在桌面上),将地图从桌面上撕下,再配合等高线或方格线给细心接合,底下两张依此类推。倘若要前去的地区范围很大,或许我会把它黏成一大张,不过需注意的是,两旁之数目字UTM坐标如:18、19或45、46及经纬坐标(写小字)如N23.45’XX”、E120.34’XX”,皆用2B铅笔将它们这些数字给填在横纵方格线上,便于日后确认坐标使用。背面空白处,除可偏角图或图幅接合表黏贴于上之外,也可将预计之行程或注意事项填写其上。
绘图
将地图正面之主要水系,用淡蓝笔画;棱线部份用淡褐色显示;红笔可画公路或步道;原先文字处如:XX溪OO山之别名,可用2B铅笔标示出来;边画时得顺便想:届时在登山口可能会看到的山头应该长怎样?这工作有助于上山后快速了解地型、地貌,因此要多用心思!
上胶带
首先地图平置于桌面(此时应变成一大张),将宽胶带如〝步骤2〞般的先黏四边,然后由桌面上撕下胶带后对折黏好(要如此,日后较不易由两侧浸水);接下来,将胶带一层层的黏贴上去;黏贴时,长尺可平置于图上,如此有利保持平整,方便作业,需注意每层胶带至少需保持0.3公分之重叠处,日后才会防水;地图背面也依此类推,最后就大功告成了。
       一般而言,一张地图的制作,确实要花上一些时间才可搞定!然而真正有用心动手去做的,才会更有收获,用看的每个人都自以为会,不过我也常常在山上看到许多不伦不类的地图而啼笑皆非。总而言之,我的习惯除了溯溪外,多天数的高山纵走或中级山,我习惯用1/50000的,因此若只有1/25000的,我可能会缩小影印。地图做好防水后,溯溪活动时我是摆在岩盔中,其它则放在背包里最容易拿取的袋子如顶袋中就可不去管它,同时在休闲时就很方便对照;下雨天也多了块防水外帐,坐卧处则多了块干净的地布;也许雨水也会渗入,但不会影响看图品质;因此希望大家日后上山,都能养成这良好的习惯,且随身携带,如此除让你的读图功力大增外,你的生命安全也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