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了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的陈女士,她指出,说烧制温度达到多少度是高温陶,多少度是低温陶?完全是商家的概念炒作,所谓的高低温度只是烧成温度,只是从节能的角度进行的区分,与产品质量没有必然联系。烧制时温度在1300摄氏度以下时更有利于节能,低温不等于质量不好,只要成品符合国家标准就行。陶瓷上多少釉料,也是厂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的。有的厂家在给陶瓷上完一层釉料后,如果发现陶瓷表面还有小的毛细孔,就再上一层釉料,使产品表面更加光洁。其实上多少层釉料都不重要,只有产品表面光洁度达到国家标准即可。从技术角度来说,让卫浴产品达到某些厂家所说的“无菌”是不现实的。目前只能说某些产品有自洁和抗菌的功能,这是因为在釉料里添加了抗菌剂。但是目前因为这种产品抗菌效果的持续时间还难以测定,所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属于新产品,目前无法评估。
她还指出,辐射的问题,对卫生洁具来讲,目前的产品大多数在国家允许的范围之内。如果有超标的,也不在陶胎本身,而是某些厂家因为釉面白度不够,为了增白,增加了硅酸锆。这种材料与铀是伴生的,有辐射性。但因为产品的辐射性与其重量是成正比关系的,釉料不到卫浴产品总重量的十分之一,所以一般来说是不会超标的。因此卫浴产品的辐射性不在国家强制性指标之内。
质量认证五花八门
消费者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卫浴产品时,由于不具备全面的“专业质量知识”,贴在产品包装上的说明和标识往往就成了最有说服力的购买依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陶瓷制品的时候会向商家索取检测报告研究一番,如果商家递上的是诸如外文报告、假证明、假材料以及花钱购买的各种所谓荣誉称号等,消费者往往就傻了眼。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现象在卫浴市场上并不鲜见。一些贴在产品包装上的说明和标识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标注不规范、认证标志不全等问题,有的为了吹嘘自己特别“环保”大玩文字游戏,有的干脆公然贴上了假冒的国家质量认证标志。在一家浴具专卖店,店主为了让记者相信他卖的卫浴用品都是合格产品,指着一个台式洗手台上贴的绿色环保标签告诉记者,“看看这个,我们销售的陶瓷制品都是高温无菌的,有质量认证书呢。”
记者要求看看产品的质量认证书,那位店主犹豫了一下,还是翻出来给记者过目了:质量认证书镶在玻璃镜框里,盖着“某某基金会”的大红印章,是复印件。记者追问道:“怎么是复印件呀?”店主对此的解释是,一种产品不是有很多经销商吗,质检部门不可能分发那么多质量鉴定书,下面的经销商只好把原件复印几份了。记者看到,在很多卫浴销售点,商家都把质量认证书放在很醒目的位置,但认证颁发机构却五花八门,有“中国轻工业认证中心”,有“中国某某标志认证委员会”,有“保护消费者权益基金会”,有某某质量体系认证中心,不一而足;质量认证内容上,有的称谓是“卫生陶瓷”,有的称谓是“绿色环保产品”,有的是“高温无菌陶瓷”,“某某部科技开发中心指定卫生洁具”,还有的是“臭氧杀菌合格产品”;认证颁发机构级别上,有国家级,有省市级;证书有效期,有的有效期为三年,有的是五年,甚至有的是十年有效;在使用范围上,有的标注“产销和使用范围不受限制”等等。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很多经销商进的大部分是一级品,因为利益驱动,销售的时候却把有些一级品说成是优等品,而优等品的价格是一级品的两到三倍。经销商敢这么做,恰恰就因为陶瓷产品有它的特殊性.一般消费者仅从表面上看根本就看不出优等品和一级品的区别.只有依靠先进的检测仪器,运用严格规范的检测手段,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才能辨别出来。一般消费者在购买时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经销商就是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劣势,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乘机牟取暴利。
记者要求看产品的相关的检测报告,而许多商家拿出的检测报告通篇是外文的。根据有关规定,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产品,都必须符合中国的国家标准,必须提供中文的检测报告。记者还发现,有的报告中只对一个样品进行了检测,有的对产品进行了批量检测,还有的对一批产品抽样检测……检验的项目包括:数量、样品尺寸、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游离甲醛、重金属及可溶性铅、铬、汞等十多项。但有些品牌只有外观、日期等几个检测数据。
据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分两种,一是抽检 抽样检验 ,二是送检 委托检验 。委托检验报告中都会注明“仅对来样负责”,而不是对销售到市场上的产品负责,如果是送样检验,不排除企业挑选最好的产品,甚至是从市场上购买其他厂家产品拿到国家质量检测站检测的可能。因此送检报告只对送检单品负责,抽检报告对抽检的一批产品负责。这样,厂家送检产品与出售产品的各种检测指标未必完全相符。市场上还存在个别不法企业,为了扩大销售,铤而走险直接伪造质量检测报告,或者标注“三A”标准等。专家提醒,当企业将某个检测报告当成宣扬产品形象的工具时,消费者面对提供此种检测报告的产品,应当提高警惕。
阅读更多内容:<<上一页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