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潮之巅》里,吴军在讲述著名的博客服务商Blogg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时曾写到:“几年前大家普遍认为Blogger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时机和运气,但是当埃文·威廉姆斯再次创业,两年后又搞出了风靡世界的Twitter时,大家回过头来看Blogger的创始人,才觉得他们在商业眼光、技术方案和时机把握上都是一流的。”
而通读整部《浪潮之巅》,比起书中提到的诸如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70-20-10定律、基因决定论等规律,我觉得决定各家公司、各项技术、各个产品兴衰成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其实就是商业眼光、技术方案和时机把握这三要素。
在这三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技术。电话成就了AT&T、大型计算机成就了IBM、PC成就了Inter和微软、互联网成就了思科、雅虎和Google,相反地,在基于模拟信号的第一代移动通信中独占鳌头的摩托罗拉,在向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转型中行动迟缓,最终被Nokia超越,并逼至了生存的边缘。所谓的浪潮从根本上说就是技术的浪潮,没有AT&T也会有BT&T,把握技术发展的潮流甚至引领了技术的发展不一定可以成为伟大的公司,但偏离了潮流,则一定只能成为失败者。
好的技术离不开好的商业模式的支持,比如施乐最早开发出了交互式图形界面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但如果没有苹果和后起的Windows,命令行操作系统被替代的时间或许还要推迟很多年;又比如摩托罗拉拥有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但Inter通过强化产品的兼容性并与微软结盟等商业措施,最终以弱于摩托罗拉的产品在芯片领域击败摩托罗拉;当然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与IBM-PC的竞争,80年代的麦金托什比同期的IBM-PC在技术上领先一代,但IBM开放兼容的策略促成了微软、Inter、DELL等的大发展,进而垄断了个人电脑市场,而坚守封闭策略的苹果,由于在硬件和操作系统等主要领域腹背受敌而每况愈下,微软最火红的90年代,恰恰是苹果最黯淡的10年。
时机也非常重要。比如书中提到的由甲骨文在90年代开发的Web PC,其设想类似于Google使用Chrome OS的笔记本,把运用、存储全放到云端,但在网速很忙、网费很贵、网上运用极其稀少的90年代,这个产品所包含的“云计算”的概念就显得过于超前了,同样命运的著名产品还有苹果在斯卡利时代推出的Newton PDA,他们都是不错的产品,也都预示了未来,但时机不对决定了它们只能是未来明星的铺路石。
不过比起技术和商业,时机其实是最难把握的一个部分,抛开无法言说的运气的成分,把握时机需要的其实是历史的眼光,而建立“历史的眼光”其实恰恰是我个人认为《浪潮之巅》最有意义的地方,吴军的写作并没有停留在分析案例阐述一般的技术规律、商业规律上,他借案例理清了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脉络,建立了一个从过去看现在、看未来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