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的开始修建,《魏书》上是这样讲的:“……和平初(公元四六○年),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公元四五三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曜白帝(文成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魏书》卷一百一十四)
文成帝之后,孝文帝时也继有修建,除了帝室和贵族们修建的大石窟外,小窟小龛的修建最迟延续到正光末年(公元五二四年)。
云冈石窟沿着武州山南麓,自东向西绵延一公里,全部编号为四十三个洞窟,其形制较大的洞窟(长宽超过五、六米,约二十余个,其他还有一部分洞外的佛龛。其间有两个崖谷,将石窟群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为第一、二、三、四各窟。中区为第五—第十三窟。西区为第十四—第二十窟及西端诸小窟(第二十一—第四十三窟)。石窟大部暴露在外,仅第五、六窟前有清初顺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修建的木构建筑物一组。但云冈石窟在古代可能是全部都有木构的廊阁殿堂的。北齐郦道元所见到的云冈石窟寺是:“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水经注·漯水》条)可见当年四周环境原来不是如今天那么荒瘠的。
(2)云冈石窟群,如果按照修建年代及风格变化,大致可以下列四组石窟为代表:
(一)昙曜五窟,即第十六—第二十窟。
(二)第七、第八双窟。
(三)第五、第六双窟。
(四)末期窟龛,第十一—第十三窟外檐上方各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