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画院制度


  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

  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画院有新的发展。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叫作“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鲁、花竹、屋木六科。画家经过考试入学以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非剥削阶级出身)。考中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

画院画家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

  “画学”入学有考试,平时也有考试。考试的标准是:不模仿前人,描绘对象的“情态形色”达到很自然的效果,笔墨简洁。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

  画院中有很多优秀画家。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一般画家多画岸傍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荫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