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一部分从方言俗语中反映出来。
俗语“顶座未起起下座”讽刺人先于哥哥(或姐姐)结婚。莆仙民居有单体建筑,也有建筑群,即有天井的宅院。这种宅院,最初是一座五间厢(面阔五间,中间厅堂,两边各两列厢房,左右对称),或是七间厢(在五间厢的两边各加一列厢房),或是九间厢,俗称正厝。然后分别从两边最外侧的厢房向前盖“护厝”,每侧三间相连,面向正厝山墙,因此两列护厝大门相对。最后在护厝的末端、正厝的正前方,再盖一座跟正厝格局一样朝向一样的房子。这样就有前后两座大房子,中间以天井隔开,两边是护厝。
先建的大房子地势较高,厅堂后部放祖先牌位,称顶(上)座,后盖的就称下座。当然也可以有第三座、第四座,一般正前方还有大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封闭宅院。下座因顶座而定,所以后建,其间中断的时间可能很长,要看家族的繁衍和财力的大小,也可能等到孙辈之后才盖下座。当然也有富豪、官员,整个宅院一次建成。“座”就是进,指平房一宅之内的一排。大宗伯第原有五进,即五座厝,现存大门加三进。
总之,民居宅院的建筑要按先后次序,但人间的婚姻却不必拘泥。如果弟(妹)早已成年并且有合适的对象,先于哥(姐)结婚又何妨。俗语只是讽刺开玩笑而已。
顶座下座是纵向排列,也有横向排列的。莆仙“鸳鸯厝”指并列的(中间隔开)两座相同的大房子,像鸳鸯比翼,是同时建成的。房子的主人一般是富有的两兄弟,才盖得起那么大的房子。鸳鸯厝引人注目,成了当时的地标,远近闻名。所以既被用做地名,如仙游郊尾、涵江石庭、秀屿区月塘乡西园村都有鸳鸯厝自然村;又被用做人名。
封建时代莆仙女子出嫁前往往没有正式名字,出嫁后只以娘家所在地起名,如赵横塘,娘家在黄石横塘村,钱西天尾,由西天尾嫁过来。这种现象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但是,还有一些农村妇女,是以夫家所在的房子命名的,即房子的方位(或特征等)加厝字,如旧厝(犹如说旧房子家的)、大厝、细(小)厝、头前(前面)厝、当央(中间。央音秧)厝。也有叫鸳鸯厝的,这是指她娘家所在地。这些妇女如果健在的话,都已是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了。放眼世界,可以发现,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的双子塔摩天大楼,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鸳鸯厝。
有的俗语涉及莆仙民居的造型。俗语“燕鸟宿在脊头翘翘的”,谓燕子喜欢栖息在屋脊两头翘得高高的房子上,比喻人趋财慕势,往兴旺发达的地方去。脊头翘翘,指莆仙民居的燕尾脊,就是屋脊的两头砌成向上向外延伸翘起的弧形,尾部分叉为二,像燕子的尾巴。按照莆仙民俗,越是有钱或有地位的人家,燕尾脊就砌得越高,这无形中成了财富地位的象征。人们常说“脊头翘翘的”人家。莆仙人喜欢燕子在自家房子里垒窝,认为燕子能带来吉祥和旺气,大概就是因为人们以为燕子喜欢栖息在人丁兴旺的地方。
现在的新房子多是砖混结构平屋顶,以前那种土木结构前后坡屋顶的旧民居渐渐少了。不过寺庙建筑还保存了莆仙旧民居的部分特征:纵向多进、燕尾脊、红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