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的雷祖民俗文化


日前,我市的传统音乐雷州音乐、传统戏剧雷剧和民俗雷祖文化、传统舞蹈赤坎文章湾村簕古龙、雷州沈塘人龙舞和雷州乌石蜈蚣舞六个项目为公示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州音乐是产生并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民间音乐。它包括雷州古代雅乐、民间吹打乐、小牌、雷剧音乐、雷州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雷州半岛是古代俚僚百越杂居之地,民间产生的音乐艺术,受到中原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明代在府治雷州府已设有专职乐队。明、清期间形成了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于清末民初盛行一时。代表性曲目有古代雅乐六章和《将军令》、《坐门楼》、《十三支》、《散花曲》等。雷州音乐多在庆典祭祀或民间民俗活动时演奏,现存曲目二百多首,其词目1984年入选《中国音乐词典》。

雷州半岛人民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在不断吸纳粤剧、潮剧等剧种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雷剧。

雷剧是以雷州话为“唱白”,雷州音乐、歌谣为配乐的剧种。雷剧的第一个剧本《断机教子》、第一个专业雷州剧团“尧天乐雷州歌班”均于清嘉庆年间诞生。雷剧角色、表演程式、排场及击乐、服饰有异其它剧种,声腔带有鲜明的民歌风格。唱腔兼具板腔体和曲牌体的特点,分雷讴、高台、混合体三大体系,有散板、复板等五种板工。

民俗:雷祖文化

雷祖文化是以“颂扬雷祖、崇拜雷祖”为主题的雷州半岛特有的文化形态。雷祖即陈文玉(公元570—638年),雷州首任刺史,“岭南先贤”之一。唐贞观五年任东合州刺史,八年改州名为雷州,十二年仙逝。任职期间,他维护国家统一,致力化解族群纷争,促进汉、俚民族的大融合……他仙逝后,历代皇帝褒封,“雷民德之,遍立庙祀”,尊其为“雷祖”。

雷祖文化历史悠久,流布广泛,内涵丰富。它包括雷祖的祠庙及相关的文物、传说、文献、典谟、宗教、习俗、艺术等,内容涉及雷州乃至古骆越地区的历史沿革及建筑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民间艺术等范畴。

传统舞蹈:簕古龙

赤坎区文章湾村簕古龙是祖传特有的传统舞龙艺术,特定于农历正月十九日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涉农信息服务大全时表演,始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今已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赤坎区中华街道办前进社区、南方社,是社区年例庆祝活动举行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与形式。是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避邪、人宅平安、物阜年丰的民俗,世代传承,演绎成民间传统的特色文化。簕古龙继承传统崇龙意念,取材于自然,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是龙舞蹈的一种,极其珍贵。对中国龙文化研究和了解赤坎历史文化,社会文明,宗教的发展进程,有一定价值。

传统舞蹈:沈塘人龙舞

沈塘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的民间节庆舞蹈,于明、清期间盛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现分布于沈塘镇沈塘圩。据传,明嘉靖五年(1526年),当地富商陈仕恺为促进当地商业贸易,遂投巨资兴建沈塘新圩,当地群众为了感谢陈公这一善举,并表达内心的喜悦,便在街上聚集欢庆。成年人把小孩抬上肩膀并卧置其肩,一个接着一个,组成人们期盼中“龙”的形状,手执香火沿街狂舞……形成了沈塘人龙舞雏形。民国《海康县续志?地理?民俗》曾记载了舞龙盛况。该舞蹈已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传统舞蹈:乌石蜈蚣舞

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的民间民俗舞蹈。该舞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古时乌石港曾遭瘟疫,渔村萧条,后来乡民相约共驱瘟魔。为表同心合力,各人以缆绳系腰连成长队,入夜时手执香火进港驱邪。队形舞动 宛如蜈蚣爬行,神态惟妙惟肖,故称“蜈蚣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乌石港区群众都要举办传统的蜈蚣舞活动,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娱乐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