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西藏的人,感受最深的是西藏浓郁的宗教气氛。你看那写着经文或绘有佛像的各色经幡,在家家户户的房屋上、账蓬上迎风飘扬。布达拉宫的经幡像节日的彩旗,从宫底一直挂到宫顶。布达拉宫和药王山之间的经幡长达100多米。拉萨市内许多街道跨街拉着一串串经幡,就象北京长安街上迎接外宾时挂起的彩旗。架在拉萨河上的一座小桥,远看桥上好象开满了鲜花,近看原来是挂满了经幡。就连那正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都挂着经幡。总之,无论在拉萨,还是在日喀则、昌都,也无论是在神秘的林芝丛林,还是在原始的康巴部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经幡。
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又名风马旗),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牟沓,是藏文的“雾”和“绳”的合写,在现实中,牟沓则是一种从地面引向天空的牛毛绳子,绳子上挂有绘有经文及图腾崇拜的白布幡旗,用来象征好运和平安。经幡上的图案以龙、凤、雪狮、神鸟和佛像等吉祥物为主。 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经幡实际上是一种印在布面上的版画作品,它和玛尼刻石、壁画一样,不仅有宗教意义,还具有艺术价值,是中国民间版画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品种。 经幡艺术的内容颇为丰富。经幡上有历辈高僧、贤圣的传记画、肖像画,如莲花生大师、米拉日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和藏戏的创始人唐东杰波等。另外,表现佛经中的故事和传说的题材,在经幡艺术中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经幡代表了藏族同胞的信仰。这是由于旧时西藏底层人民,生活在兵荒马乱以及重重压力之下,他们只好把新生与幸福寄托于虚幻的来生,以虔诚的行为来换取一张廉价的通往极乐世界的“门票”,经幡也就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佛本生故事中的变象“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把因果报应轮回流转等抽象的教义,用艺术的想象力加以显现出来。
和西藏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
生辰吉日与年节庆典时张挂五彩
风马旗,象征着天、地、人、畜的祥和;牧民们在刚搭好的帐蓬上系拴风马旗,是为了求得逐水草而迁徙的福佑;朝圣者跋涉荒漠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是祈求旅途平安;江畔湖边人们遍插风马旗,显示着对水神的敬畏;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风马旗则是对山神的供奉。前后藏地区的人们喜欢在房顶与门首挂风马旗,这是对人畜兴旺时运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两岸,我们可以看到一处处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巨型风马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覆盖于风水宝地,一任东西南北风的吹拂,犹如无数僧众日以继夜地诵颂着真经。
甘肃、青海藏区还有在隘口与山顶放飞纸风马旗的习俗。适逢正月,寒风劲吹,纷纷扬扬的风马旗雪片般飘入云端娱悦天神。
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须将房顶上的风马旗置放倾斜,以示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