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临泉杂技之乡


在中国这片源远流长的热土上,民间的艺术可谓百家齐鸣。在临泉,我们引以为傲的就有着杂技。

临泉杂技有史可查起于东汉。改革开放后,临泉掀起了杂技、马戏、魔术表演热潮,临泉杂技从农忙务农、农闲从艺,逐步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

临泉拥有杂技团队近900家,杂技演员2万人,年创收近5亿元。从2009年开始,该县就连续承办了三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和三届安徽省杂技比赛等赛事。

之所以被称为“杂技之乡”,还是因为上下杂技成风,临泉现拥有杂技马戏魔术团队800多个,遍及全县31个乡镇,无一空白。其中,田桥乡的半拉庙村,有37户人家,共有杂技队7个,每户都有1—3名演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杂技专业村。

“老到九十九,小到才会走,小庄杂技人人有一手”。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是“中国杂技之乡”,位于韦寨镇的韦小庄是杂技专业村。每到年关,走进韦小庄,卧在路边咀嚼草料的骆驼,村广场上挂满大红灯笼的杂技台,还有紧扎装束画着妆溜达的村民,让人感到浓浓的杂技氛围。

韦小庄全村35户、180多人,组建了27个杂技队。快过年时,在全国各地以表演杂技为生的村民陆续回家,在与家人团聚之余,也会各自出一些节目办一个“杂技迎新春”的联欢晚会。全村人既能一起热闹热闹,也可以切磋技艺、交流经验。

以前,韦小庄的“杂技迎新春”是在村里的空地上办。前两年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筹资金盖起了新房子,还在节约出来的地上建了一个杂技广场,搭起了古色古香的杂技台。

临泉杂技兴于西周,盛于汉朝,在唐代就有了历史记载,改革开放后杂技队伍逐渐扩大。目前杂技从业人员已有2万多人,团队近千支。虽然“一家一队一车”的模式仍占总数的90%,但近年来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涌现了十多家大型杂技团,甚至还有团队已走向国际化。

邻村村民口中,韦小庄的一切都值得羡慕:全村老少都会“耍”杂技,农闲外出演出挣钱,农忙回来种地收获庄稼;依靠杂技表演闯市场,每家有几十万元的存款,还建起新农村集中居住区。谈起韦小庄“运气”好的原因,邻村群众的观点不一,但有一点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他们有演杂技的手艺活!”

韦小庄的保留节目有:钻桶,十岁以下的儿童不论是从身体哪个部位开始,都可以钻过直径30厘米的铁桶;上刀山,成年人双脚赤脚在锋利无比的刀刃上行走,甚至背上还背着几个儿童;咽喉顶枪,成年人能轻易用咽喉部位将直径2厘米的螺纹钢顶弯,而咽喉却没有丝毫损伤;皮鞭打准,一个人口吸香烟,另一个人站在10米远的地方用皮鞭把香烟打灭,而香烟却依然含在口中;顶技,用下巴轻易顶起七八个板凳,甚至板凳上坐上几个儿童……

依靠这些绝活,韦小庄成立了17个专业表演队,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演出。

相较于其他文化特色村,动辄数百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韦小庄的杂技史显得有些简短。

韦小庄的杂技事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仅有30多年历史。走上杂技这条路,完全是由于生活所迫。“人多地少,家家户户吃不饱饭,不学杂技外出讨生活,会饿死人的。”

临泉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18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30万人。而韦小庄正是临泉县的一个缩影,且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180多口人,耕地仅有100多亩,是周边人均耕地最少的村庄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周边河南地区和临泉迎仙镇的杂技团体纷纷来到韦小庄演出,村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每次演出收入寥寥,但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却能够吃饱肚子,“逢年过节,会耍杂技的人家还能吃上肉呢!”。

强烈的反差对比,使“饿怕了”的韦小庄村民纷纷拜师学艺。“家家户户有小孩的,都送到河南和迎仙的杂技团里。虽然学艺期长达数年,而且期间没有报酬,但是乡亲们都心甘情愿。”

被誉为“火神”的临泉县杂技学校名誉校长侯德山,就是那时迎仙马戏团的团长。由于侯德山技艺高超,是临泉杂技界的“泰斗”,韦小庄的村民都爱把孩子送到他的团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杂技是个苦差事,相比较于在家干农活,韦小庄的孩子们付出了数倍的努力。“压腿、倒立、翻跟头等基本功练完后,才能学习各种节目,而每一项基本功都要练习数年。“韦刘成说,虽然十分辛苦,但他们都有一个目标:出师后,外出演出,让全家吃饱饭。

倒立是学习杂技最重要的基本功。练习这个基本功,看似简单却异常辛苦。数十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练习倒立,汗水爬满了他们稚气的脸庞。每次练习要坚持10分钟,每天要练习8个小时。这样,一直坚持练习3年后,才能算是结束。

就这样,抱着“让全家吃饱饭”信念的韦小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杂技艺人,开始走南闯北。据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末,韦小庄的杂技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杂技村。依靠杂技,家家户户逐渐脱贫致富。

虽然依靠杂技致富,成为邻村群众羡慕的对象,然而,韦小庄村民却没有这样看,在他们内心深处,杂技并非“体面活”。

主动愿意去学杂技的孩子也少了。一方面,父辈不愿意让孩子走上他们的老路;另一方面,主动练习杂技的孩子屈指可数。

值得庆幸的是,韦寨镇党委政府也看到了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人才断档问题,摆上了当地政府的工作日程。目前,韦寨镇正在为韦小庄积极申报杂技学校项目,计划在韦小庄兴办一所能够在学习文化课同时学习杂技的小学。“文化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表现,杂技村的这块招牌不应该丢了。”

临泉杂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基础、丰沛的人才资源、创新的市场环境四个特点。近年来,临泉杂技的发展历经“走四方”、“入殿堂”、“出国门”三个阶段,通过市场引导,不断创新,生命活力源源不断。特别是临泉一系列民间杂技扶持优惠政策的出台,使临泉文化产业扩展了新领域,更使杂技成为临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可以说,如今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临泉杂技不仅成为临泉最具价值的文化品牌,更成为文化“皖军”中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