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云坞古村:下樟村


下樟村位于丽水龙泉市西北部,距龙泉城区6公里,史称“云坞古村”,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村落。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至今保存完整,形成一定规模的古代建筑群。

宋时龙泉管师复隐居于村后白云崖,管师复广种樟树以驱毒虫,然后附近有吴氏等山民迁入。明末清初郑承恩从福建荣阳迁徙下樟(郑氏系郑成功后裔),并形成村落。因村水口有一千年古樟,故得名“下樟村”。古村四周绿树成荫,森林茂密,云雾缭绕,幽若仙境。

古村起源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四周山高涧深,森林茂密、石奇瀑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其展示得淋漓尽致,村内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古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与自然生态浑然一体。

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至今保存完整,形成一定规模的古代建筑群。从群体布局看,古民居高高低低坐落在狭长的坡地上,因势而造,随周边山势的走向而变化朝向。村内现有龙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玉奎烈士故居,古建筑云坞书院、郑氏祠堂等。

村落内建筑大多为几百年历史的古民宅,极具明清建筑特色。民居多为三合院,建筑主体多坐西朝东,两侧为厢房或辅房,因地势起伏较大,建筑前后间距极小,且不设院墙。建筑内部门、窗开启一律面向各自院内,有精致的雕刻和绘画;建筑材料为山里的原木、夯土及少量的砖和白灰,保持着天然的本色。建筑基部多为石块,自下而上由大变小,最上部与墙体交界处还有一排卵石横向铺砌、十分平整;上部为夯土墙体,屋顶为小青瓦。

村子中央,流水潺潺的小溪将整个村落一分为二,踩着光洁圆润的鹅卵石铺小径走进村子。三四米高的古老外墙让村间小道显得越发静寂幽长。叩开“云坞书院”的大门,喑哑的门轴声,让在天井小憩的小猫被骤然惊醒。房子是泥木结构,窗棂、木柱等处均精雕细琢,花鸟鱼虫惟妙惟肖,闲置于天井一角的一张石桌基座上已长起青苔。

村貌古朴如旧,村居错落有致,民风善良好客,农家菜别有风味,济公岩栩栩如生,阡陌风光理为独特。顶平宽阔,梯田层层,清代古民居下樟村雄踞中央,因其村口上首有千年古樟而得名。游客到此还可以到村中古庙欣赏百年野灵芝,到云坞书院参观诗书画展,到皖南事变烈士郑玉奎故居瞻仰革命先贤的光辉业绩。村内的农家客栈别具风格,是游人休闲好住处。

古村的由来

“满屋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这是宋代名士管师复描述下樟村的诗句。据说当年,管师复隐居于下樟村所在的白云岩山上,终日于山林间读书,一个人吟诗练字。一天,他从白云岩上来到半山腰的一处峡谷,见这里地势开阔,树林苍翠。峡谷中间还有山溪流过,并有一处瀑布倾泻,有山有水有地,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

然而这得天独厚的宝地,却时常有蛇虫猛兽出没,因而附近的山民不敢于此聚居。管师复于书中读得,樟树可驱邪、杀百虫。于是,他发动山民到此处开辟荒地,清除蛇窝兽巢,并亲自在瀑布口上种了一株樟树。山民们按照管师复的安排,在这里栽下了几十株樟树,樟树特殊的气味,赶走了蛇虫走兽,山民们陆续来到这里,种植庄稼,栽桃梨、种菜花、养猪牛,安居乐业。

不久之后,管师复得知峡谷已经变成了村庄,村民们生活幸福,他兴冲冲地要赶去看一看。半路上,村民看到了他,恭敬地问他要往何处去,“去下樟。”而管师复这随口一答,便被村民传开了,“下樟、下樟。”村子自此有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很多人却向往云坞这个名字,因为一想起这个名字,仿佛满眼都是云雾缭绕的青山,而在雾气间又能隐隐约约见到村庄的一角,仿若仙境。若是在雨后入山寻访下樟,很可能有幸见到这样的美景。

山上桃花源

探访这样的美丽仙境,一定要从山脚便开始步行,从白云岩景区内拾级而上。“一潭明月钓无痕”的明月潭,可以作驻足停留的第一站。明月潭在两山交合处,由一山溪倾泻而下形成,走近此处,想起古人,脑海不禁闪现这样的画面:一泉、一竿、一鱼篓,一山、一人、一首诗。为纪念管师复在此垂钓赋诗,此潭又称钓月潭。

沿着山溪继续前行,在半山间有一片空旷的谷地,山上路边,房前屋后,全都是桃树。粉红的桃花仿佛少女的脸颊,羞羞答答。一架水车,在流水的冲击下,吱呀吱呀。让人不禁感叹:桃花源到了?

然而真正的桃花源,还在前面,再走一段山路,看看溪水,与水里的石斑鱼玩耍一番,很快,就到了这里最大的景点,白云飞瀑。

近百米的白色垂帘,在笔直陡峭的石壁上倾泻。细细观赏,山顶冲出的瀑流实为两柱,泻到半腰合二为一,所以这里又名“双龙飞瀑”。

从飞瀑旁的石阶上山,就到达了山上的下樟村。村口有一株千年古樟,树根盘绕,树枝繁茂,密叶遮天。云坞和下樟,二者为一。走上古樟树下的石道,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幽静的山村就在眼前,这才是山上的桃花源。

幽幽古民居

炊烟袅袅,黄色的土墙,黝黑的瓦片,透着古老的气息。村里的道路都不宽敞,石板路在各家的房子间穿梭,因为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大门都是两扇木门往中间合拢,房内有天井,屋子有雕窗,堂前还可见石刻。

在这些古民居当中,有一个“外来户”十分显眼,它就是云坞书院。云坞书院是龙泉名士、下樟人翁樟清老先生创办。之所以说它是外来户,是因为建筑是从龙泉市内旧城改造时,将两座明、清古民居整体拆迁,在下樟原样拼装而成。整座书院采用了北方四合院加江南楼堂的结构模式,前厅后堂、左右厢房、楼上楼下、前后大院。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封火弄堂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庄园。

红色的记忆

下樟人杰地灵,革命烈士郑玉奎便出生在这里。郑玉奎家境较富裕,自幼聪明伶俐,喜爱读书,六岁即能背诵《百家姓》、《千家诗》。1935年考入处州中学,在校受中共地下党的影响,立志抗日救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毕业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浙江省委书记刘英介绍,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洛川分校学习。毕业后,响应党提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分配到新四军繁昌总局任参谋、第三支队政治部青年干事等职。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在狱中,他经受住了敌人利诱和酷刑的考验,坚贞不屈。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国民党军溃退,设在上饶的集中营移往福建。6月17日,当行至福建崇安赤石镇时,被监押的部分新四军干部和其他爱国志士举行了成功的暴动。次日,反动军警、特务对郑玉奎等14人进行了报复性屠杀。郑玉奎牺牲,时年22岁。

如今,郑玉奎的故居,已经成为下樟村景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特色古民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里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煎糖,炸油豆腐,摆起香案,供奉三牲,欢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好让他老人家回来之后,能给家里带来福气。大年初一的讲究最多,一不切菜、二不扫地、三不泼洗脸水、四不出门做客。清明节,村里人都要用蓬(野菜)和糯米做清明粿供奉祖先。此外,村里的人家门板上还要插上柳枝。冬至日,每户人家都要做麻糍,用硬木做成的木杵和碓打造的纯手工麻糍,香甜柔韧,十分爽口。

景区景点

龙泉问剑、剑川侠缘、七星濯井、桃花探源、绿谷野营、白云飞瀑、田野牧歌、云坞古村(明清古宅、郑玉奎故居、云坞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