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文县白马人的民俗文化


甘肃省南端的文县,居住着一个有5800多人的古老民族——氐族后裔的白马人。白马人语言独特,肤色特别,居住形式与汉民不同,大部分专家学者称之为全国仅有的“中国白马人”。文县白马民族有班、余、杨、朱、曹大姓氏,分布在山大沟深,地势险峻的铁楼乡的麦贡山、如贡山、强曲等10个自然村。白马河切开夹峙的高山峻岭湍湍流过境内,白马族在河岸的高山建村扎寨,从事农业生产。

两千多年来,白马人的生活一直以农业为本,多以玉米、燕麦、荞麦、洋芋、山菜为主。他们不分贫富,都是土墙板屋。白马人自称“达尕贝”,他们的服饰漂亮有趣,富者衣服与汉族基本相同,余者衣服五色不穿中衣。男子头戴“沙尕”(一种独特的白毡帽),上边插有锦鸡毛和白公鸡翎毛,身穿白纺布衣裤,腰间束带,膝下裹绑腿。妇女平时着大襟紧身长袍褂,上有刺绣的简单图案,节日时穿各色布条缝制的百褶裙,图案复杂艳丽;头上缠有黑色沙帕,以玛瑙结辫,褐衫长袖,彩色镶边;头和胸部都带有银白色鱼骨片,腰系黑围裙,黄、红、绿、橙的彩色腰带随风微微摇曳,耳环、手镯、戒指等饰品铮铮闪亮,奇异鲜艳。

白马族反对与外族通婚,他们共同遵守着一个习俗,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他们最崇拜的是太阳神、火神、五谷神、山神等原始神 ,各村庄均有不同山神,名称不一。

白马族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基本上都是口传身教。他们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春节。节日内容独具风格,如篝火之夜、“池哥昼”祭祀、迎火把、跳火圈舞、送瘟神等等。

正月初二,同姓迎亲团聚,然后再轮流宴请,增强族内团结。正月十五、十六日,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以村、寨为集聚点,白天,男子翻穿羊皮袄,头戴面具,跳起“十二相”,古朴雄壮,粗犷彪悍;女的则围成一团,唱起优美动听的情歌和祝酒歌。夜晚,家家抱来木柴,燃起篝火,男女老少手挽着手连成大圆圈,围绕熊熊燃烧的火堆,在古朴、欢快的白马音乐中,跳起欢快的“火圈舞”、“圆圆舞”,使整个山寨在舞蹈和歌声中成为欢乐的海洋。

一、文县“白马人”的由来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北史·氐传》《华阳国志》和《括地志》等古籍记载,白龙江、西汉水流域及涪水上游,是古氐原始分布所在。古代氐族在此部落众多,有十多个,以白马氐为最大。文县“白马人”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是古文献中常常提到的“白马氐”,汉代以后史书上称为氐族。氐族发展壮大始自东汉、西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陕、甘、川交界地带。氐族人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建立“前秦”“大凉”等政权。

生活在陇南市的“白马氐”,先后在陇南境内建立了“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五个地方政权,先后击败前赵、后赵、前秦、后秦、东晋等国无以计数的攻击,与中原20多个地方政权抗衡达380多年。随着历史上的战乱和民族迁徙,有一部分先后迁徒到四川平武县境内的洋洞河流域。目前,在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乡保留着18个白马人村寨,有3000多白马人,他们至今还传承着古朴传统的民俗文化。

二、白马人的生活习俗

1、民间舞蹈。主要有面具舞、火圈舞、十二相舞、羊皮扇舞等。

池哥昼

白马人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尤其以傩舞“池哥昼”(又称“鬼面子”)深受人们喜爱,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池哥昼”是陇南白马语的音译,“池哥”意为面具,“昼”为歌舞,这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古老且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的祭祀舞蹈。

池哥昼亦是山寨群体性活动,有固定的表演形式,以舞蹈贯穿始终。由“乐佰”组织导演各村的舞队,一般由9人表演,其中4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传说是白马先祖达玛的4个儿子。两人扮成菩萨,又叫“池姆”。两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玛”。还有一个10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又叫“池玛鄢板”。

4个“池哥”人人头戴青面獠牙插有锦鸡翎的木雕彩绘山神面具,翻穿羊皮袄,背负一串铜铃,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宝剑,右手握有牛尾刷制作的拂尘,形象凶猛恐怖,舞步遒劲粗犷。两位菩萨“池姆”,头戴雕绘菩萨面具,慈眉善目,端庄秀丽,身穿对襟长裙,手持花手巾,舞动时紧跟“池哥”之后,舞姿轻盈飘逸。夫妻“池玛”,丈夫身穿麻布长衫,头戴草帽,妻子身着白马藏族普通妇女装束。“猴娃子”脸抹锅墨,身穿破衣烂衫,随意乱唱狂跳,类似于舞台丑角。

火圈舞

每年火把节从腊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整整40天时间。每天晚饭后,小伙子、姑娘敲锣打鼓,唱着凑柴歌,挨家挨户去凑柴。每到一处,主人很热情地把柴交给小伙子和姑娘,多少不限。凑的柴堆放在场中,点燃篝火,全村男女老少欢跳火圈舞,唱酒歌。舞时,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大家手拉手、肩并肩,连成一个大圆圈,围着熊熊大火歌舞。时而曲跳,时而反背跳,舞步简练明快,随圈左右盘旋,走三步一蹴,踢一次腿。边舞边唱,男唱女合,女唱男合,气势磅礴,时而高亢粗犷,似有裂云惊天之势,时而悠扬婉转,如同行云流水。一段歌曲过后,转动一个方向,舞步速度时缓时疾,以走步和滑步为主,身体随脚步起伏摆动。舞步时而显得文静悠闲自得,气氛亲切感人颇有美感;时而显得粗犷奔放,犹如龙腾虎跃、万马奔腾,有气吞山河、盖天拔地之气势。

十二相舞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所使用的面具在动物种类上略有差异,但大部分相同。十二相面具是白马藏族在一种原始祭祀活动中用的道具,除了狮、龙、虎、熊、牛、豹、蛇、凤凰等动物相外,还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义与十二生肖并不相同。在"十二相"中,狮头是统帅,因为白马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们大多凶猛夸张,其中,小鬼模拟人像,面红,浓眉大眼,象征着法力广大;血盆大口,外加头上一对兽角,显得十分凶悍,可以起到以鬼驱鬼的作用。木雕的禽兽头,表面用红、黄、绿、蓝、黑等色彩绘制角、嘴、眼都特别突出。

2、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和酒歌等

白马人是一个在歌声中走过来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原始古朴、美妙悦耳的歌声,诉说着生活的坎坷与欢欣,咏唱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他们洗衣时有《洗衣歌》、种田时有《种田歌》、丰收时有《丰收歌》、喝酒时有《敬酒歌》……白马人的民间歌曲丰富多彩,是白马人代代传承、积累下来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活动必有群众性演唱,寨子里几乎全民参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人人争先恐后、场面热烈、阵势庞大。

白马人在春节期间,各村寨都实行“海餐”,各家院落或厅堂内安放着饭桌,摆着饭菜和青稞酒,各类客人(包括外客)随到随吃,热情招待,概不收费。到了晚餐时间,主家老幼总要用民族语言唱起敬酒歌,随之便大碗大碗地给客人们敬上青稞酒,酒不喝干,歌唱不停。

3、民间曲艺。主要有琵琶弹唱、吉祥说唱等。

在白马人乡村、山寨,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琵琶弹唱。琵琶弹唱乐器,除琵琶外,还有二胡、三弦、笛子等,此外还配有打击乐,阵容庞大,气势磅礴。演唱形式多样,有自弹自唱,也有你弹他唱,更多的则是群体弹唱。弹唱时大都围坐在室内火塘旁,火塘边煨几罐咂杆酒,边弹唱边饮咂杆酒,歌增酒醇,酒助歌兴,歌飞酒酣,更显得情趣盎然。白马人憨厚纯朴,殷勤好客。每当客人登门,或亲朋造访,总要为你献上琵琶弹唱,敬上咂杆美酒,以表心意。弦声歌声声声相扣,琵琶弹唱洋溢着原始古朴的韵味,令不少远客终生难忘,加之咂杆美酒的魅力,更使贵客醉倒在不言中。

打击乐共有三种:一是瓷碟,碟小如掌,敲打击者左手持碟子,右手持筷,按节奏依次周而复始地敲击碟子的边缘和碟心,发出十分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二是竹瓦,敲打者两个手各持两片竹瓦,击打时竹瓦在胸前上下翻飞,与打快板上钉钉有相似之处。三是碰铃,敲打者两个手各持一个,按照节奏敲击,美妙动听。

4、风俗习惯。主要有采花节、调牛节、“抹锅墨请客”等。

采花节

农历5月5日6日凌晨,白马人赶在日出之前上山“抢水”,他们用手捧饮清澈的泉水,并盛满背桶运回家中洗发沐浴。认为此水可以祛病疗疾,给人带来健康和幸运。太阳升起后,男女老少打扮得焕然一新,聚集在村寨口欢送上山采花的青年队伍。队伍里有身着节日盛装的“采花”姑娘,以及担任护卫任务的亲兄弟。姑娘们在“噢老”(领队)的率领下,对父老乡亲们唱起表决心的告别歌,以示一定要克服艰难险阻,采来鲜花献给村寨。送行的村民们则齐唱送行歌,祝她们一路平安,满载归来。

调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先由“嘎巴”(对原始宗教及巫师的称呼)喊山。他由阴山呼唤而上,又由阴山呼唤而下,一路叫着本部落山神爷的大号,乞请保佑全寨人畜庄稼的兴旺平安。第二天早晨,全寨的牛都被赶到地中,架好犁耙,选技术好的人调教初长成的牛耕地。然后嘎巴念经,以牛群角所朝的方向卜问全寨吉凶。调牛耕地时,要撒一点青稞面入土乞福。祭毕,大家唱着颂赞山神土地神的歌词,跳舞乐神,预祝当年丰收。

抹锅墨请客

抹锅墨是白马人的一种习俗,一般是平班等辈之间相互往脸上抹,爷孙之间也可以相互抹。脸上被别人涂抹上锅墨,看成是对方的喜爱尊重和祈祷祝福,被抹者应高高兴兴地接受。脸上被涂抹锅墨后,不能立即洗掉。他们认为,白天抹上锅墨,晚上洗掉,则表示除旧迎新,洗掉晦气,喜迎新春,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有的寨子把抹锅墨当作请客的方法。很早以前人们在场地里参加各种祭祀娱乐活动,人很多,想请亲戚朋友又不好意思,就给同辈往脸上抹锅墨,对方追到家里便盛情招待,逐渐往脸上抹锅墨请客的做法成了一种习俗。 有的寨子把抹锅墨当作示爱的方式,小伙子往喜爱的姑娘脸上抹锅墨,姑娘追去,到无人处便相互倾诉心中的爱。

5、民间体育。主要有打秋千、转磨秋、顶杠、扭窈子、摔跤等。

打秋千

白马语称“啊乌达”。我国民间打秋千历史悠久,流传广远,但文县白马人打秋千别具一格。每年腊月初八清晨,白马人便开始栽秋千桩,高度5米多。秋千栽好后,还要举行仪式。全寨男女老少汇聚在秋千周围,在秋千下烧三炷香和一些纸,意在祈求神灵保佑,吉祥平安。然后,选一只白狗,绑在秋千的踏板上,先荡狗,荡得又高又飘,让狗吓得屎尿流淌才为吉利。再选一对漂亮青年男女试荡秋千,方为吉利。白马人打秋千形式多样,男女老幼都打,有单打、双打,或男女混合打,还有将小孩加在两腿间坐送打。边荡秋千边歌唱,秋千悠悠,歌声飞扬,情趣盎然。白马人冬天整整要荡一个多月秋千,一直要荡到正月十六、十七才倒桩。

转磨秋

除了普通秋千外,白马人还喜欢打一种转秋,白马语称“啊乌尼”。场中栽一根木头,高度约3米,上面再放一横杠,横杠两头梆上秋千绳,就像一架天平一样。两位荡秋千者跑步转三圈,同时跳到两边秋千踏板上,用力急速旋转,转得越快越好,飞快时像球在转,所以叫转磨秋。

顶杠、扭窈子

顶杠,白马语称“塞破则”。用一根比酒碗稍细的3米长的木杠,比赛双方顶在肚子上,中间划一条线,把对方顶过中线者为胜,采取三局二胜制。扭窈子,白马语称“揉木桌”。“窈子”,即白马人上山砍的一种能扭转的树枝。比赛时,用一根3米多长的比酒杯粗的木棒,双方各执一端,用双手握住,相互使劲拧,若木棒拧成“窈子”从中间断开,则为平手。若把对方手拧在下方(拧转把),则为胜者。

摔跤

又叫破跤,白马语称“嘎勒则”,是白马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白马人自幼到大都喜欢摔跤。逢年过节,白马山寨青壮年举行摔跤比赛。摔跤方式原始,双方互搂住对方的腰带,靠臂力、腰力提起对方摔倒,禁用脚勾、脚绊,仅是力量的抗衡。若双方势均力敌,比赛相当精彩激烈,场中尘土飞场,如腾云驾雾一般。白马人在粪堆上也摔跤。平素劳动,在地里或草地上也举行摔跤。寨子里摔跤高手深受大家重视,青年摔跤能手最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6、信仰。主要是崇拜天地日月山水等自然万物。

崇拜囊拉(即天神)

白马先民认为天空的本色为蓝色,因此,将天神尊称为囊恩布。

崇拜萨达贡玛(即土地神)

白马人居住区是典型的农业区。人们认为是萨拉介吾给了人生存的根基,人的生命才延续至今。人,生离不开土地,死也离不开土地。

崇拜尼拉(即日神)

白马人将月亮和太阳视为兄妹,认为月亮是哥哥,不怕黑夜,晚上行路也不怕碰上什么东西,而太阳则是妹妹,白天走路,道路光明,但她害羞,怕被人看到,于是以金针的光芒照射人的眼睛,所以人们不能直眼注视太阳。

崇拜热拉(即山神)

在白马藏区,每个村寨都有一位全村人崇拜的山神,也有几个村寨同姓人崇拜的山神,如文县铁楼藏族乡的入贡山、中岭山、立志山、麦贡山四村人都姓班,他们就崇拜山神“则叟毕丁”,即三峰七兄弟。除此之外,这些班氏村寨又都有各自的山神。

崇拜康达更波(即树林神)

凡白马人居住的村庄,不管村庄大小、村里人口多少,其寨后不远处都留有一片千年万代不能砍伐的松树林或灌木丛。全体村民自觉保护,互相监督,十分尊崇这片树林。全体村民视这片树林为村寨保护神,认为护好祭好这片树林,村寨就会安宁,就不会发生灾害,不发生偷盗。人们将这片树林看成是全体村民团结和睦的标志,村寨兴盛富裕的象征。一般在冬闲时择吉日集体祭祀树林神。

三、白马人的手工艺

1、沙嘎帽

沙嘎帽雪白耀眼,以其独具特色的造型,古朴典雅的风格,赢得白马人的喜爱。帽高仅二三公分,直径十五公分左右,毡帽如盘,微微斜戴,放一线于颈下,以免脱落。男女戴法也略有不同,男子多斜戴,女子多正戴。既装饰又实用,冬暖夏凉。帽上鸡翎挺拔,随着身体走路步履而前后左右摇动,既古朴豪放,又诙谐别致。白鸡翎插法也相当讲究:男子插一支,表示英武勇敢;女子插二支,表示美丽俊俏;年轻人喜长,老年人用短,老年妇女只插一支。

2、五彩服

白马男子喜穿长衫,白马语称“叶嘎叶纳”、钵纳”,统称“贵”,多为黑色、白色,或绛青色。样式均系偏襟长衫,夏天为麻布偏襟长衫,冬天为羊毛褐子羊毛衫,穿着后将两前襟操拢,腰系羊毛腰带,膝下扎麻布绑腿,冬天穿羊毛皮靴。衣领、袖边和衫边镶有彩色条饰。衣领宽大,内可装物。

白马女子服装绮丽多彩,是用五颜六色的布块镶拼而成的百褶对襟长袖连衣裙,白马语称“钵哩”、“叶哩”,图案复杂,又称“五彩服”、“花边衣”。衣服的长袖绕上五色相间的布条,或缝上对顶三角型四方小布块,也可制成“米”字型布条图案。脊背上是“米”字交叉条纹,条纹上有“星辰花朵”。腰部以下制成折叠梭边,裙边绕制上彩色布条,或缝上对顶三角布块,拼合成四色对等的四方小布块,上套花坎肩。胸部佩戴三块或五块银鱼骨牌,腰系黑围裙,扎黄红绿各色腰带,脚上穿绣花尖鞋。有的妇女在腰间围扎缀有数枚古铜钱的腰带,象征腰缠万贯。身着彩服的白马姑娘,飘飘欲仙,楚楚动人,显示出婀娜多姿、秀丽端庄的迷人风姿。

白马面具

白马人跳池哥昼、麻昼、甘昼舞蹈时,都要戴面具。在跳麻昼舞时,戴狮子面具的舞者,手中还要持面具法器。面具制作非常神圣,一般分为四个过程:

一是选料。雕刻面具的用料主要有柳木、椴木、麻柳木等。7-8月先将木头砍成圆木剥皮,放在林中,到第二年夏天才将木料背回,放在洁净的地方。

二是雕刻。雕刻面具的技艺要求比较高,每雕刻一个面具需用1-2天,一套面具雕刻完成,约需用半月左右时间。

三是彩绘。白马人面具彩绘上色主要用红、黑、紫、黄、白、兰等颜色,面具各部位上色均有一定的比例和规格。

四是敬神。过去某个寨子请匠人雕刻好面具后,要举行敬神仪式。敬神这天,全村人要聚会,当地族长和面具师傅将面具摆放上位,然后点燃香烛,奠酒,大家跪拜,鸣炮,齐唱朝呆(敬神曲),族长吟唱朝伟(祝神词)。整个活动十分严肃,非常神圣。敬神后,才可以在表演活动中使用。

结语

两千多年来,白马人一直生活在偏僻的乡村,他们以农业为本,通过辛勤的种植和养殖追求着心中向往的生活。他们不分贫富,和睦相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白马人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内通婚,这是他们经历千余年民族融合,仍然将传统习俗得以顽强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民间舞蹈“池哥昼”,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重大节会喜庆时日,白马人都要跳“池哥昼”,希望驱鬼辟邪、祈福纳祥,祈祷白马人世代繁衍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