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怀远古镇:千年古镇龙舟地


怀远古镇位于宜州市北部,这里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时期。这里拥有秀美山水,还保留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淳朴的民风。漫步在怀远古镇内,未经翻修和粉饰的骑楼街展现了这里沧桑与悠久的历史;五大会馆、八大码头的建筑遗迹仍依稀可辨。

怀远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镇内的古街全长1200多米,有古商贸会馆、渡运码头、寺庙和红军标语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宜山县志》云:“怀远当龙江、小河交会,为粤、黔商贾都会,博徒游惰视之为渊丛……盖地据形胜,百货所聚也。” 步行至怀远古街,看青砖黛瓦,古风依存。夏日里的怀远古镇,到处是青砖、黑瓦、白墙的明清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到处流淌着沁人心脾的古老韵律。

怀远古镇风俗习惯繁多,几乎月月有节日,中秋通宵唱山歌,供月亮就是其一。供礼主要是:月饼,糯米做的大米饼,大的有十多斤,上面画的图案,除了传统的月饼图案外,还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星伴月、姜太公钓鱼、金玉满堂、天女散花等图案。供礼花样也琳琅满目,造型各异,有用柚子肉做成的狮子头,绵花做的兔子,萝卜笼做的灯笼,苦瓜做的蜥蜴,螺蛳盖做的蜈蚣都很别致形象。众多传统祭月供品,均寓意感谢上苍保佑五谷丰收,国泰民安,祈求生活美满,合家团圆。欢迎八方宾客中秋之夜到宜州怀远游玩赏月、放灯祈福、体验别样民俗。

刘三姐故里景区是一处颇有特色的民俗景点,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广西壮族对歌文化,探访壮寨民俗风情,还可乘船欣赏两岸山水之景。在景区购买门票后,便是先前往龙江河畔登船,河中岩石遍布,可欣赏到“水上石林”的奇观。

下枧河是到达刘三姐故居的必经之地,两岸青山绿水,河道中还有较多岩石,仿若“水上石林”。游人船行其上时,还会时不时飘来山歌,非常有意思。

宜州博物馆位于冯京公园西侧,和刘三姐景区毗邻,是一座系统展示宜州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里面收藏有宜州的历史说明,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白龙公园内有白龙洞可以进(大人20,小孩10,1米2以下免费)并且园内有儿童游乐设施,从山上俯视下来风景更不用说。园内公共厕所也比较干净。

怀远为八桂名镇,已经是过去的事情。如今说到怀远,外地人年长者或许还了解一二,年轻人知之者则恐怕不多。沿323国道,出宜州城西行四十里,就到怀远。南北是重重叠叠的山峰,分列两厢,东西是高高低低的土岭,形似长廊。龙江自西南逶迤而下,中州河从西北蜿蜒而来,一大一小,两江会合,怀远镇就坐落在这三角嘴上。怀远在唐天宝年间即置羁縻琳州,宋时置怀远军、怀远寨,隶属于龙水县(今宜州市),明代设土巡检司、怀远堡,清时置下青里及怀阳镇。民国时一度称怀阳镇,后改称怀远。自有制以来,怀远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现今尚存的怀远老街为一件历史打造的杰作:首东尾西,两头高中间低,依山水地势延伸近3里,中间是一条狭长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瓦顶一重骑楼。站在高处俯视古镇,恰似一条窄长的船儿,向着龙江,翘首摆尾,破浪乘风,故人称之为龙舟宝地。

最使怀远人得意的是河和船。但最先看中这宝船并使之启动的却是广东人。精明的广东人见龙江上通黔南,下利南海,便自广州经梧州、桂平、柳州,溯珠江、浔江、柳江之流而上,接着是贵州人、湖南人、江西人等,纷至沓来,开发怀远,投资经商。于是,这个原先并不起眼的桂西北丛山中的小镇,才迅速地发达起来。

《宜山县志》云:“怀远当龙江、小河交会,为粤、黔商贾都会,博徒游惰视之为渊丛……盖地据形胜,百货所聚也。”大约从清道光年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怀远曾有百余年商贸繁荣的历史。那时节,街道上铺面林立,两河之上,大小船只日停泊好几百艘。土著的怀远因此阔起来,“刀砍裤”换成了“洋布长衫”,菜色的脸红润起来,八方来血由河脉注入怀远的肌体。

然而,得意之余才猛然发现外地佬实在了不得!新建的几个大码头属于外来人,分别竖起各省的界碑;街道上又多了好几座外省人的大会馆,雕龙画凤,十分风光;就连远近的坡岭也先后改姓更名,异乡人买下一座座岭头,为他们故去的亲人选美穴筑佳城,安居落户,占据怀远的明山秀水。好在怀远并不排外,就像那河和码头,接纳四方来船。

最得怀远人亲近的是河水和码头,河水和码头天天亲吻怀远人的脚板。除了几个货运大码头外,那河边的岩石上还被踩出条条小径,留下光滑的脚窝印子,一个个小码头也就形成。清早傍晚,钓鱼捞虾;晌午时分,淘米洗菜;初一十五,杀鸡杀鸭;遇上阳光明媚的日子,小孩子不分男女,光着屁股跳水戏耍,这边一个“秤砣落水”,那边一个“鲤鱼翻身”。

姑娘媳妇洗衣涤被,晒红晒绿,来时一大包,去时一竹篮,晒干的衣被叠得齐齐整整,洗净的长发随风轻飘,三三两两,有说有笑,那河边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那两条河流,因为船和码头,还因为南方共有的风俗,端午节的河边就更热闹非凡。一大清早,那河面上的雾气便荡漾着糯米和竹叶的清香。中午时分,河岸上站满了人,岩石上,竹林边,呼朋引伴,比肩接踵,只听得号炮一响,锣鼓齐鸣,龙舟竞发,一条大河也就沸腾起来。

因为有河,才有眼前的怀远。就像地球上许多地方一样,河流、码头、船只、民生、民风、民俗,与一座古镇的诞生、繁荣和衰落息息相关,由这一角度看,怀远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河流的历史,与河有关的一切事物即是历史的证人。

有河有船,就有了船家。航运的,打鱼的,或二者兼顾的,成为一股颇有势力的怀远水族。镇子大了,百业俱兴,手艺人也就不少。外地人多了,镇上的事情就不再仅是本土人说了算。久而久之,大家都是怀远人。如今这镇上千来户人家大都有连带关系,江西老表、湖南姨妈、贵州舅爷、广东伯娘,亲戚朋友,连须带根,抓起来一大把,扯起来一大串。凡有红事白事,不请自来,一家有事大家帮,这叫做“大街石板众人抬”。

民风古朴的怀远镇简直就是一张人际关系融融的网络,一个儒家文化浸润的礼仪之乡。怀远人话也特别多,将“长”说成“墙”,把“酸”说成“鲜”。做生意说数字,不说“一、二、三、四、五”,说的是“刘、开、汪、则、打”,“六、七、八、九、十”说成“银、心、将、爱、流”。闹恶作剧者骂为“打炮鬼”,华而不实者称“瓦石榴”,就这样派生出许多词语,渐渐形成一种“怀远语境”。

大概与那流的河有关,怀远人生性好事好热闹。其风俗应有尽有:正月“偷青”,二月结社,三月三赶歌圩,四月八蒸糯饭,五月赛龙舟,六月祭婆妈,七月供鬼神,八月拜月亮,九月九“打并伙”,十二月“打牙祭”,都有吃,几乎月月都过节,汉、壮、水、瑶,互相同化,难分彼此。平日里,有人打陀螺,有人说书,有人唱戏。过年时,龙狮会舞,台阁顶马,排灯拳棒……从初一闹到初三。

龙是湖南滚地龙,狮是广东独角狮,也有壮家土猫狮,那模样怪得可爱。台阁顶马大体是装扮才子佳人、英雄好汉,取材却是十分广泛:《红楼梦》、《水浒传》、《王三打鸟》、《刘三姐》、《刘海戏金蟾》……来自各种不同的典故、传说和剧种,各路各派,五彩斑斓。凡此种种,别地有的怀远似乎都有,别地没有的怀远似乎也有,只是很难指证某一种东西最具纯粹的本土意义。若论怀远属哪一地域文化背景,一时间还不好说清,五花八门,兼容并包,算得上多远杂交,集各地之大成,权且称之为“怀远文化”也罢。

怀远人总以古镇为荣,“怀远”二字常挂在嘴边。哪怕是到了北京、上海,一到年前,只要有可能,就往家赶。前些年广西出了个著名歌手唐佩珠,问起来她就说自己是怀远人,怀远人也因此脸上有光。出门在外,怀远人碰上怀远人,那话题少不了怀远如何如何,话头如故乡的河水流淌没完没了。也有读了一些书的怀远人叹到:只可惜怀远人葬祖未能找到一口“妙笔生花”地,未能出个“文曲星”,若有个沈从文生于怀远,必定能写出一部怀远的《边城》,让天下人像知道凤凰城一样,都知道桂西北有个怀远。怀远人喜欢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古镇,口讷者和知之不深者也不例外,若有人说怀远的不好,怀远人往往要争个面红耳赤,这种心态大约算得上是一种“怀远情结”,尽管多少有点夜郎自大的味道。

然而,时过境迁,龙江河上下拦起了好几座水坝,船运业也就因此寿终正寝。黔桂铁路虽然过境,但怀远仅仅是一个“普客”才停的小站。

323国道加宽了,汽车来往如梭,擦肩而过,停下者为数不多。尽管扼大西南出海之通衢,怀远却热闹不起来,或许正因为如此,怀远才作为一首凝固的古诗,没有过多地沾染朦胧诗的时尚。老街依旧在,古风依稀存,只是往日作为“商贾都会”的怀远已不复存在,那许多距今越来越远的故事与传说,也就成为怀远人茶前饭后的话题,一代传给一代。那些远久的故事与传说就是古镇的灵魂,却之不得,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