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山市址山镇“百家姓”中,麦姓算是一个大姓,人口达8033人,占全镇人口的31.9%。由址山镇东溪开村至双合镇辖的泗合村,该村全姓麦,1999年有人口5900人,为市内较大的村庄之一。鹤山市境内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亦遍布着麦氏一族。那么,麦氏的来源及其演变又是怎样的呢?
一、麦氏出自何方
据《麦氏族谱》载:“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曰:去曲为麦。”“麦氏先世浙江翁州府松阳县人。西晋时有祖麹鳟丞相,其子孙多擢显官,后避五胡之乱,合24户南徙入粤,至始兴而居,至隋朝有铁杖者,东征辽东,屡立战功,仕至石屯大将军,其日行百里,吃麦三斗,故帝赐姓去曲(麹)为麦,贤孙三才皆以仕官。”故麦姓乃属天子赐的姓了。(按:酒曲的曲,繁体字作麹,异体字作曲)
二、特异功能传奇人
麦铁杖是个有着特异功能的传奇人物。二十五史之一的《隋书》卷六十四中载:“麦铁杖走如奔马,泳似蛟龙,能飞檐走壁,日行500里……。”
陈朝宣帝太建年间,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麦铁杖见人们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便占山为王,专行“劫富济贫”之举。因他有飞檐走壁的功夫,且每次窃得财物后逃离现场,快步如飞,连骑马的人也追他不上。后来,广州剌史欧阳顾用计将他捉住,押到京师候审。皇帝因见他长得身强力壮,英俊潇洒,颇为喜欢,便把他留在身边执掌御伞。每天皇帝上朝,麦铁杖就执伞跟随左右,皇帝骑马外出,他执伞步行也能紧紧跟上。
麦铁杖进宫后,自己虽然不再挨饿,但还有一批“难兄难弟”的温饱没有着落。于是,这位“好交游,重信义”的人物,又重操“劫富济贫”的旧业。他白天为皇帝执伞,晚上则跑到百里外的南徐州府,潜入富豪巨贾中,窃得财物后又照常上朝执伞。这样先后出去十多次,弄得富豪巨贾寝食不安。后来,地方官员根据“窃贼”多次手段与特征推测,怀疑是当年的“大盗”麦铁杖所为,便上告到朝廷。但是,皇帝和朝廷里的文武官员都不相信,认为麦铁杖每天都在朝廷当值执伞,从没见他离开过。这时,工于心计的尚书蔡徵悄悄地与皇帝商议,在城里张贴榜文:今有一紧急诏书需送至南徐州府,若有人能当天往返,重奖“百金”。榜文贴出后,无一人敢揭。麦铁杖不知是计,竟揭下皇榜,自告奋勇送诏书,并在当天天亮以前返回京城交差。这时,皇帝惊讶得目瞪口呆,这才相信果然是他所为,于是把他送去充军了事。
三、铁杖楼与铁杖墓
麦铁杖生于公元574年,广东南雄百顺人。南朝陈亡后,铁杖公跟随杨素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大业八年(612年)三月战死于“辽东战役”,归葬家乡。帝赠光禄大夫,特封宿国公智勇武烈大将军,敕命南雄大道城东二里建铁杖楼,以表忠烈。曰:
堂堂麦铁杖,忠勇出天然。
岭表前朝事,楼名此日情。
涌地镇南迁,皇国巩万年。
又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册》第289页载:“铁杖公的墓地,位于南雄县百顺镇凤形山,墓为半圆形,用青石条和碎石砌成,高1.8米,宽1.9米。”墓碑刻上“隋宿国公麦铁杖之墓”等字样。同时,在当地建有祖祠,祖祠的大门楹联是:
宿国家声
始兴祖业
麦氏的字辈谱是:
愈宏受命成昌钻
裘奕世德业荣光
四、五必公南迁珠三角
麦氏家族在南雄府保昌县百顺里牛田坊珠玑村居住了漫长的岁月,生根、开花、结果。传至宋代麦云轩公生三子,日昆壁,日群泰,日三壁。三壁生五子: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他们为了逃避兵乱又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立籍。他们为铁杖公十六世孙。麦必荣,字尚仁,登宋崇宁癸未贡选,官至奉政大夫,由南雄始迁东莞。
麦必秀,字尚义,登宋政和丙申乡贡,宣和二年,授江西南康县知县招讨尉,由南雄始迁南海麦村。子个,淳熙戊戌进士,官兵部郎中。
麦必达,字尚道,自南雄保昌迁香山(今中山)之黄旗角。至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间,又迁小榄。据谱称:于黄旗角“隶香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
麦必端,字尚智,由南雄始迁番禺。
麦必雄,字尚信,弱冠从诸兄迁徙,一旦复归南雄,后再至广州,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
五、麦氏为珠江三角洲建石堤之始
据杨宝霖著文云,珠玑巷迁民本身不少是官员或其子弟,而且大多是有知识的学者之类。在著名的一次集团迁徙中,33姓97家人的首领罗贵,本身即为一干员,即贡生。同行的麦氏家族五兄弟挈家200余人(乃指五必公,其实当时有五兄弟一妹及同族)抵黄旗角,后呈准分插各地立籍。长兄必荣是奉政大夫,次必秀是进士,三必达曾“隶香捐钱,立石基以防水患”,四必端,五必雄“居新会,其后人于帝昺时出谷赈济”。麦氏家族一到黄旗角便用石筑基,即修堤造田,成为珠江三角洲建石堤之始,并立室建庙(今存),改黄旗角为黄阁。由此可见,麦氏家族南迁时,不仅有官员和官家子弟,而且他们还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有一定经济能力的。
六、麦氏家族南迁原因及年代
麦氏家族从珠玑巷迁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迁移,这与当时政治有关。珠玑巷人南迁影响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罗贵南迁事件。当时,33姓97家人于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过县,方至冈州大良都古朗等村,并得到土人龚应达的照应。当日他们来到珠江三角后,各“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开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结婚姻,和睦相处。
麦必秀即罗贵牵头南迁97家人中排列第二名的麦秀,为当日南移迁民为首者之一。这次事件是为逃避苏妃之难,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迁徙行动,亦得到官府的支持,发有通行证。一到达珠三角目的地,即新立图甲,并有当地人士照应。这次集体南迁以家庭为单位,多属有农业知识的、有劳动力的家庭。南迁之前,他们还经过探查,“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才动身南移。
据各地麦氏族谱或当今的地名志记载,麦氏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时,时间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但“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1136)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佑年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钦、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
七、址山麦氏是何公后裔
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其根据是:在未建立鹤山县时(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麦氏居住昆旸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一带,均属新会县境。同时,廓村麦氏与大凌村陈氏毗邻,两村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相吻合,清乾隆《鹤山县志》载:“帝昺祥兴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门,帝昺至崖门驻跸,民兵20余万,所需资粮,皆取于广右。大凌村人陈元辅、陈英辅以祖珠事高宗朝为谏大夫,世受国恩,至是仗义勤王,出粟数千石饷军。”本文上述族谱载:“麦必雄,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这就是说,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嗣后,址山麦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鹤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麦屋旧村、新村)、鹤城上、下麦屋及沙石二水等地。
麦氏家族就这样从一条古老的小巷走出来,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