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台村炎帝中庙,由皇帝敕建,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该庙是高平地区三座由官方所建,用于祭祀炎帝的庙宇之一(其余两座为炎帝上庙和炎帝下庙,现已不存),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炎帝庙宇。
四月初八炎帝陵祭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的祭祖节,炎帝陵周围的村子故关、北营、换马、庄里、口则等联合举行盛大的五谷庙庙会,祭祀炎帝,会期将近一个月。
为什么要在四月初八祭祀炎帝呢?因为相传四月初八是炎帝的生日,在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得,祖先种地都靠他。”所以,四月初八这一天,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祭奠炎帝。
旧时主办庙会的首领都要从周围七村八社中推举,社首原是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的首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村行政领导。但五谷庙的社首却不是一地方行政首长,而是“宗教事务长官”,专管五谷庙的春秋祭祖活动。有句民谣道:“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当时庙会的盛况。每逢春秋祭祀之日,五谷庙的社首沐浴盛装,在庄严肃穆的祭祀古乐中,由前来参祭的府官州官们簇拥着登上祭台,进贡赞礼,主持祭奠。人们还要敲锣打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周围村庄出巡。据说,凡是炎帝巡到的地方,必会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巡视后,返回庙中,将炎帝归位,由社首率众焚香叩头,顶礼膜拜。祭毕,社首还要下地道中,给炎帝墓前的万年灯添灯油,每次要添一桶之多,以期长灯不灭,精神永存。
据说,故关村的炎帝行宫供奉的是炎帝的三太子,每年四月初八的祭祀活动,故关村都要送太子去给炎帝拜寿,太子不到场,戏不能开演,十分隆重。
四月初八炎帝陵的祭祀活动由来已久,明朱载堉《羊头山新记》中记载:“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尝遣祭,禁樵采”。说明至少在元朝,庄里村炎帝陵就被政府认可,并遣官致祭,之后的历朝历代官府也都会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派官员前来祭祀。
春节祭祀炎帝
过去每年过大年时,高平地区有祭炎帝的习俗。其中有的地方大年三十夜用小米做成捞饭和菜,焖起来后摆上桌敬供炎帝,初一蒸年糕再供;神头岭釜山村、高良村、贾村家家户户都要到炎帝庙叩拜,把炎帝接回家来和自家一块过年;故关一带则是抬上炎帝像,专门要回到其住过的故关、换马等地游行庆贺。
“谷祀”习俗
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高平地区的老百姓家中会蒸“谷祭”、猪、羊、面塑小人到自家田地中祭祀五谷神老爷。祭祀的仪式是,用篮子提上蒸好的馒头,到地里把馒头摆好,烧香、磕头、放鞭,心中祈祷粮食丰收。“谷祭”在所有馒头中,个头最大,其呈圆锥形形状,周围由谷穗、叉子、木锹环绕,顶尖是鸽子。家中有几个男人就蒸几个谷祭,象征家里的男人吃了这些谷祭能有力气种庄稼、打粮食;而叉子和木锹表示百姓可以用它们扬土把鸽子赶跑,不让鸽子飞来吃粮食;有鼻子有眼的面塑小人在百姓中俗称“看谷姥”。在地里烧完香后,人们往往还要扯几根不成熟的谷子,放到家中供桌上。
还有的是秋收完后有在家中“谷祀”的习俗,一般是阴历十月初十,家家户户要特意用软米、用黍蒸成糕,捏成元宝、羊、灯盏等状,敬谢五谷老爷。另外“谷”的神力还用于丧葬,在人死后入棺前,要往棺里铺上一层谷物,铺的越多对死人后人越好,然后再把死者入殓。埋棺时,也要先往坟里撒上些谷,待封土后再往整个坟地里撒上带皮五谷。他们认为这种仪式代表死去的人落地归根,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不息。
蒸“羊”的习俗
在高平一带,小孩过满月亲戚邻里来祝贺时皆要做“面羊羊”或“羊羔馍”,姥姥、舅舅家要送五只大小不同的面羊,据说是取“伍”的谐音表示与羊为伍,五羊分大羊、二羊、三羊、四羊、五羊。大羊头下戴一把锁,用红线把三枚古铜钱套在羊脖子上。另捏拴羊石一块,意思是把羊拴住。羊在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孩子的替代物,把羊拴住就等于把孩子拴住了,这样就不至于被恶魔拉走。十五岁时再开锁,开锁时姥姥家也必须蒸十五只面羊,以象征十五岁。但与以往不同,面羊头下取消了锁,也没有了拴羊石。开锁仪式完毕后,孩子拿着一只面羊跑走,表示成人了,自由了。孩子用面羊找邻居家换一把盐,表示从此可以闯荡江湖,体味人生咸酸。
高平一带婚嫁时亲戚们每家都要蒸一斤面20个的八条腿小羊馒头作赠礼,炸菊花形散,有的做长辈的如姥爷、姥姥会蒸十二个压羊,前面是大羊,后面是小羊,拿红绳子串起。这些羊会放在篮子里,用红布盖着,送给出嫁的女儿,姑娘远嫁后每年都给她及后代蒸牛、羊、猪状馒头送去。过年时当地百姓也会蒸羊祭祀炎帝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