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茶的传说


中国茶农、茶人一般都祭祀茶圣陆羽,可是在云南西双版纳,人们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孔明)称为“茶祖”,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从诸葛亮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又称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 (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50公里处),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面还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

另外的传说是,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时,曾经到过云南南糯山。由于部队将士水土不服,害眼病的不少,无法行军作战。诸葛亮就拿出一根拐杖,插在南糯山石头寨的石上。说来奇怪,那拐杖转眼间变成一棵茶树,长出青翠的茶叶。士兵欢喜雀跃,摘下茶叶煮水喝。喝下茶汁,眼病就好了。这样,南糯山出现了第一株茶树。至今,人们还把石头寨旁的那座茶山叫做“孔明山”,山上的茶树称为“孔明树”,诸葛亮也就鬼使神差地被尊为“茶祖”了。孔明山周围的六座山,也鸡犬升天,一齐出了名,成了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

当地还有个风俗,每当农历七月二十三诸葛亮生日这天,老百姓都要饮茶赏月,放“孔明灯”,跳民族舞蹈,称之为“茶祖会”。连那株八百年树龄的“茶树王”,也被讹传为诸葛武侯的遗种,每逢采茶时节,百姓总是“先具酒醴礼祭于此”。

其实,云南是世界茶叶之乡,诸葛亮出生之前,早已有茶树,但人们信奉诸葛亮,便将茶的发明权移到他名下,好像普洱茶反而沾了诸葛亮的光,其实并非如此。

普洱是云南南部的一个县,原先并不产茶,只是滇南的重要贸易集镇和茶叶市场。澜沧江沿岸各县,包括西双版纳(古属普洱府)所产的茶叶,都集中于普洱县加工,运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

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云:“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普洱茶之名,首见于此。唐代樊绰的《蛮书》也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即如今的西双版纳地区,看来当地少数民族饮用普洱茶,确实在唐代就开始了,不过饮法比较原始、粗放。

明代起,普洱茶加工成团茶,明代谢肇淛的《滇略》说:“士庶所用,皆普(即普洱茶)也,蒸而团之”,呈现出团茶形态。清代是普洱茶的极盛时期,名重天下,入山做茶者达数十万人。

清代的普洱茶品种多样,清人张泓《滇南新语》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普洱还有一种“人头茶”,大小不等,大的一团五斤,形如人头。此茶以春尖等嫩芽制成,入贡皇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至今还保存着大小“人头茶”标本数团,为清代皇宫之孑遗,居然完整无损,质地不变。

普洱茶采自乔木型大叶种,多酚类、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高。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指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据研究,长期饮用普洱茶对治疗痢疾、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含量,药效比较明显,还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如今的普洱茶大多经蒸压,制成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紧压茶,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其中沱茶为上品。

紧压茶便于运输、保存。所以,普洱茶主要远销西藏、四川,以及出口东南亚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