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师父”和“师傅”的区别


“师傅”这个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确实是老师的意思,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但到了秦汉以后,就逐渐演变成专指帝王的老师。我们知道太子、皇子的老师一般称为“太师”、“太傅”,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成了“师傅”,“师”和“傅”意思相同,是并列关系。

从南宋开始,“师傅”这个词的意义就开始扩大了,不但帝王的老师叫“师傅”,对于一般平民百姓的老师,也可以称呼“师傅”。

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师傅”的含义就更加扩大化,不但称呼老师,也用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比如木匠师傅、川菜师傅、太极师傅等等。

到了现在,“师傅”一词的应用,就更加广泛,对于有些技艺或者年长的人,都可以称为“师傅”,比如司机师傅、修电动车的师傅、工人师傅等等。甚至有的人问路,或者找人帮忙,也总称“师傅”。

“师父”这个称呼,出现得比较晚,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和“师傅”的意思相同,也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到了唐代以后,“师父”也开始指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人,但往往用于武术、戏曲、手工技艺等传统技艺领域方面。

到了元明时期,“师父”这个词,才经常用作对和尚、道士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总之,“师父”和“师傅”两个词虽然都是尊称,但还是有区别的。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带给我们生命,老师授予我们慧命,孝亲尊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所以“师父”这个词,不但有传授技艺本领的意思,还包含了对老师浓厚的感情,师父就犹如再生父母一样。而“师傅”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更侧重在对有技艺者和长辈的尊称。

在佛教中,出家僧众是三宝之一,弘护佛法、续佛慧命,帮助我们觉悟解脱,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所以对待出家人,我们应该称为“师父”,而不是“师傅”,这样才更加妥当,更显示出诚敬心。

师父与师傅,音同字不同。

师父与师傅,言近意不近。

师傅,传授知识、品行、技艺之人。

师父,传授佛法之僧。

师傅,世间之师。

师父,出世间之师。

无世间师教诲,

一生无成,行同异类。

无出世间师,言传身教,

与凡夫俗子没有差别。

技艺,谋生有道,最终如梦如幻。

知识,功成名就,难免有烦有恼。

佛法,断惑证真,安住不生不灭。

父母,助缘肉身,百年光阴易逝。

师傅,教学立德,依旧生死轮回。

师父,开示法身,一证永得不灭。

父母,有生养之恩。

师父,有教化之德。

父母,恩重如山。

师父,德深似海。

一日为师,

终生胜父,

或僧或俗,

莫把师父叫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