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戏曲习俗


石泉县位于陕南汉水之滨,秦岭、巴山之间。解放前,这里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各种庙会戏,还愿戏,季节戏就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机会了。

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五至二月底,各地必唱“灯花会”戏,以祈风调雨顺,丰年吉兆;从农历三月至七月,农村多唱“青苗会”戏,求神灵除病害,保丰收;农历八月至冬、腊月,城镇多唱“火神会”戏,祝神保佑一方平安。这些演出活动多以农时季节而定,群众称之为季节戏。庙会戏是专在神庙前唱的戏,如二月二的药王庙戏。还愿戏则是集体或个人为实现某种愿望祈求神灵而许下的酬谢心愿,当愿望实现后,以戏酬谢神灵为之还愿戏。这些剧演出的形式多为大戏(本戏)或皮影戏为主,演出期间,方圆数十里甚至百十里外的群众扶老携幼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空前。

不管是季节戏、庙会戏,还是还愿戏,其演出之前,必新建戏台(像熨斗镇所修建的固定戏台很少),戏台落成后,先要唱“破台戏”。开演前,先在台口设供桌,供奉领受愿心的神灵牌位,桌上摆放供品,点蜡焚香。皮影戏戏班还要在神灵牌位的右侧供奉“太子菩萨”。开戏前,鸣放鞭炮,唱戏之间,香火不断,直到演出结束。破台戏的主角是由画朱红镶金,额头有只“天眼”的大花脸的灵官担任。灵官头盔上插着折叠的黄表,铠甲胸前系着红绫,手中执绑有黄表的钢鞭。在紧锣密鼓和唢呐声中,灵官由一位手捧香盘、着便装的老人领路登场。老人向灵官行跪拜礼后,灵官跑圆场一周,口念道白数句后在炮声中退场。灵官退场入马门前,必以手抹去额上天眼,传说若天眼被他人拓下,其扮演者即会中邪身亡。

破台戏唱罢,在正戏开场之前,还必须要唱“神戏”,由天官出场,用念白交待时间、地点、某某因某事而唱某戏,然后讲些“赐予”主人家以福禄寿康之类的吉祥道白,一般只说不唱。

“神戏”演毕,正戏就要开始了,第一场演出为“踩台戏”,这是戏班与当地观众的“见面戏”,剧目多以《五福堂》、《八仙贺寿》等吉庆内容为主。演出期间,主人需在适当的时机给戏班封“红包”,以求吉利。当戏演到热闹紧要处,往往插入“打加官”的插曲。由头戴方面大耳、笑容可掬面具、身上披红挂彩的天官登场,左手高举折迭着的红布条幅,右手持朝笏,背身上场,舞蹈亮相。然后,先展示布幅上的“天官赐福”,后展示布幅背面的“指日高升”。与此同时,另一人则站在台前高呼:“给某某老爷加官!”若有主人夫人作陪,则呼:“给某某老爷加官,双福!”老爷则当场给戏班封赏“红包”,领红包的人则答谢高呼:“某某老爷赏钱xx元,谢赏!”

唱罢“神戏”,就开始“打闹台”了,用多种形式的锣鼓点谱敲打一遍,在紧锣密鼓声中,等待正戏的开演。“打闹台”完毕,由边鼓点引出一须生文官,四句“引子”道罢、落座,再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冒着乾坤”扯到本场戏的剧情梗概形式,或唱戏白,词可长可短,为正戏的“登场”拉开了序幕。

所要演唱的正戏剧目都是事先由戏班里的外联人员(又称“写头”或“外班长”)向当地会首或顾主呈上“瞧单”(剧目单)被圈定的剧目,一般不得随意更改。如遇主角生病等特殊情况需要改戏而顾主又不同意时,写头或领箱班主必须下话求情,取得会首或顾主的谅解。

如果本场戏的主要目的是“还愿”,则需供奉接受愿心的神灵的神位,请神预示未来的吉凶祸福,这一仪式叫做“勾愿”,执行“勾愿”任务者,一般由戏班里德高望重、能言善道的资深人士担任,祷告完毕后,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同时左手执“卦”,从距地面约四五十厘米的空中将“卦”落地,若得到的是预定卦型,则视为得到了神的指示,知道今后应如何避祸就福,倘得不到预定卦型,还需再祷告,另“打卦”,直到出现预定卦型为止。“勾愿”时,还愿人需亲临现场,从“勾愿”人口中聆听神的指示,若当事人实在不能亲临现场,“勾愿”人须将神的“指示”事后如实转告。

在所上演的剧目中如出现“关圣帝君”(关羽)或“闻太师”(殷文仲)登场时,扮演者必须冠上以红绫覆盖,台口需有专人焚烧黄表,燃放火炮,以示对二君的虔诚与尊敬。

如在草台(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演戏,最后一场戏结束时,“灵官”还需登场“扫台”。灵官挥鞭上场,口念吉利戏白完毕,大吼一声,点燃缠绕在鞭上的鞭炮,在台前台后四周舞扫一通退场,表示破除邪恶,祝愿吉祥。戏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文化生活的逐步丰富,以前的演出陋习已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