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丽水(lí shuǐ)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这是一个清新秀丽的世界。有“浙南林海”、"浙江绿谷““天然珍稀动植物园”的美称。这里是瓯(ōu)江、闽江等六大水系的发源地,其秀丽壮美之景冠于浙南,人称浙江是“北有钱江,南有瓯江”。

根植于乡土的民俗遗产,如同活态的文化,不仅精酿出一方山水的独特底蕴,更孕育着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基因。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丽水,1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出了丰富多彩、风格多元的语言、技艺和歌舞,它们如同迥异其趣的文化细胞,嵌入了处州大地广博深远的精神脉络。

舒展丽水民俗文化的珍贵长卷,总能让人感到惊喜连连——畲族舞蹈、缙云婺剧、松阳高腔、遂昌十番、庆元二都戏、莲都茶灯、云和包山花鼓戏……从小深受耳濡目染的丽水人,即使如今已离家千万里,也能随时将一句唱词、一个舞姿甚至一枚符号化作最直观的乡愁感受,抚平背井离乡的怅然愁绪。

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无论是雍容华丽的衣袂、古朴雅致的造型,还是飘逸灵动的舞蹈、百转千回的唱腔,丽水民俗文化里,既张扬着泱泱盛世的风范,又深藏着繁华事散逐香尘的虚幻。

千姿百态的民俗风貌,也许豪迈如大江东去,也许婉约似弱柳扶风,但毫无争议的是,在每个丽水人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记忆里,都保留着最原始、最执着的澎湃情感。

深入挖掘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

再精美的文字、再绚烂的画卷,都不及民俗文化那股自然、原始的力量直抵人心。

地处浙西南山区、拥有丰厚自然资源的丽水,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培养出淳朴勤勉的农耕文明,而自然造化的文化积淀,则以自然、气候、地域、地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着都市人走进回归崇尚自然的精神之旅。

多元的文化、多彩的民俗,是丽水旅游重要的魅力之源。在有着缤纷民间艺术资源的处州大地上,共有各类民间艺术558项,其中2个入围人类非遗项目名录、18个入围国遗项目名录、88个入围省遗项目名录、213个入围市遗项目名录,位居全省前列。

随着旅游个性化、体验式、多样性需求逐渐成为趋势,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日益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将生态、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在多样化中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这种古已有之的文化包容性,也成为丽水旅游迷人的特质之一。

被誉为“艺术之母”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在丽水以山地农耕文化和江水文化为根基繁衍而生,民间艺术与农业、林业、山水、生态交相融合、浑然天成,最终化作每个丽水人回望童年时,触手可及的乡愁画面。

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素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松阳高腔,是全省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其唱腔热情奔放、优美清亮,常用高八度假嗓甩腔,而句尾则多帮腔,表演古朴粗犷,极富山区特色。

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被称为“昆曲前身”的遂昌十番,巧妙融合多种乐器,其中俗称“文十番”的石练十番以管弦乐器为组合,演奏《牡丹亭》等传统名剧曲牌,格调清新雅致,而俗称“武十番”的湖山十番则由管弦和打击乐器混组,演奏折子曲,格调粗放豪迈;

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缙云钢叉舞,是传统的迎神表演,舞者们手持钢叉,边走边舞,声势浩大,威武刚烈。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古时的丽水如同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异乡客的纷纷集聚,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艺术元素,这些外来文化在传入丽水后吸收当地语言特点,开创出许多新颖的艺术表演形式。

秀山丽水的自然禀赋,使丽水民俗艺术在创造、传承的过程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百花齐放的绚丽格局。而当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实现完美平衡时,凸显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则令丽水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吸引力。

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倾情保护魅力无限的乡土韵味

作为全国首批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地级市,丽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致力于传承民间文化瑰宝、呵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艺术,并将其与生态旅游业“无缝对接”,令秀山丽水平添乡愁之美、乡愁之韵,展示一座古城在历经千年后,所沉淀出的自信、宽容与魅力。

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艺术与存续此间的思古幽情,包涵着最本源的生命崇拜、困惑不安与理想期待,它们曾因地处偏远而被标本化、因后继乏人而面临传承之困,但最终仍凭借强有力的保护而重获生机。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和发展,畲族歌舞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一直致力于畲族民俗文化传承的蓝延兰,如今已成为不少畲族孩子的“启蒙老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近这门源自隋朝的古老歌舞技艺。

畲语有音无字,于是畲族人便通过织造美丽彩带来记录先民的祈福讯号,这些‘意符文字’就像一种活着的文物,每个畲家人只要看见这样的织物,就会想到家乡。作为非遗省级传承人,蓝延兰6岁跟随外祖母学织彩带的蓝延兰,还在祖传8厘米的宽幅基础上独创了10.6cm至12cm的宽幅彩带,“从尺寸、面料、版型到刺绣工艺,都是学问。”

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然而,类似的“学问”,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都面临着传承乏人的窘境。直到2003年,丽水市全面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并着手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对新发现的珍贵民间艺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和弘扬。为了保持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环境,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保护,丽水市对各地世代相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资源进行了及时整理,通过开设文化艺术保护区等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文艺从尘封的历史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近几年,景宁投资数百万元用于兴办民族艺术团、民族乡村文化站,建立‘畲族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并对民族文化、民族古籍等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民俗文化的星星之火正在畲乡大地上迅速燎原。

与此同时,丽水市近年来还相继编撰出版了《丽水民俗活动大观》《处州古韵》《处州板龙》《处州提线木偶戏》等书籍,九县(市、区)也各展所长,积极开展非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对加强非遗资料留存、普及民俗知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致力传承珍藏民间的文化传统

对民俗文化的保护释放了发展的潜力,更激发了弘扬的活力。近年来,丽水市积极创新方式,对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包装、提炼,丰富表现形式,提升文化内涵,不断充实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深刻内涵。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遂昌十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尽管十番艺术雅致婉约,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日益显得曲高和寡。

针对这一情况,遂昌县除了对昆曲十番的艺术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之外,还着力将其从艺术“神坛”上请下来,使普通百姓易于亲近、乐于亲近,进而逐渐打造成遂昌旅游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浙江丽水民俗文化

短短数年间,遂昌县组建了“石练十番”“女子十番”等表演队,共有300多名青少年、数百名民间音乐爱好者参与昆曲艺术学习。如今,无论是在夜晚的古乐坊、古戏台,还是在清晨的公园草坪、河畔亭榭中,到处都有遂昌十番迷的身影,十番表演队不仅吸引了县城的群众,就连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昆曲迷也都纷纷慕名前来观赏。

与遂昌十番一样,历史悠久的云和包山花鼓戏,也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包山村人用干净利落、简洁明了的土语,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取材,自编自导自演农村、农民生活的新鲜事儿,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上精彩登场,成功打入了复赛。不少因花鼓戏而熟悉云和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丽水,欣赏这充满了地方特色的曲艺文化。

弘扬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有助于民俗文化的留存,还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丽水。随着一个外秀内慧的江南文化城市撩开神秘的面纱,展示于世人面前,丽水这一“深山中的明珠”,正逐渐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