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乐西土戏”


在文山市西北部48公里处的德厚镇乐西村,老村公所院中心的土戏台上总是上演“百年壮剧”——“乐西土戏”,这是当地壮族同胞为村民和回家过年的人精心烹制的春节“文化大餐”。乐西土戏是云南三大壮剧的分支剧种之一,文山壮族布傣人自称“戏布傣”,被国家文化部专家汪效禹誉为“中国戏曲后花园中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乐西土戏”的发展历史

乐西土戏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族戏种。据乐西土戏的主要传承人代正义叙述,清光绪年间,乐西壮族布傣人中有个很聪明的人,出外见汉族唱戏,深受启发,要了一些书回来,学着用壮族语言、配以民族音乐演起戏来,被称之为“歌圩并蒂莲”。据六代的师承关系推算,乐西土戏至少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拥有业余演员30余人。2008年6月,文山“乐西土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赋予这个“百年老戏”的传承与发展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乐西土戏”的艺术特色

“乐西土戏”音乐为曲牌式结构,分为唱腔音乐和器乐音乐。有“悲调”、“喜调”、“催场调”、“阿西调”和“大过板”五个曲调,演出中男女同调,板式固定。凡是凄惨悲凉、生死离别、含冤负屈、受苦受难时都用“悲调”;剧情发展到欢乐高兴时用“喜调”;“催场调”则专门用于催场时唱;“阿西调”一般在大团圆、敬酒时合唱;“大过板”用于幕前幕间演奏。演出时,文场使用二胡、三弦和尖头箫,武场使用牛皮鼓、大锣和钹。还用壮族民间乐器比勒溜等民族乐器演奏一些民歌改编的即兴曲调穿插于剧中。

“乐西土戏”的表演纯朴自然,以人物性格作即兴表演。演出时,由点戏师傅(导演)作提纲式的点说引领,然后任由演员自由发挥,角色有生、旦、净、丑,人物造型则是小姐庄重、书生文雅、大王鲁莽、小丑放荡不羁。男装仿汉剧,女子着本民族生活装。在表演语言上,除无法翻译的专用名词外全部的唱词、对白、独白都用布傣语言。脸谱一般模仿汉族戏剧,如关公画红脸,包公画黑脸,武将的脸谱有好几种。表演中有一些道具,如女角不分老少全都提手巾,也有按角色特征用扇子,如:秦香莲用手巾,公主用扇子。根据角色不同,还使用刀、枪、剑、神鞭、文马等道具。

“乐西土戏”保存和流传的传统剧目有50多个,如《香山记》、《蟒蛇记》、《槐阴记》、《大孝记》、《柳阴记》、《铡美案》、《秦雪梅吊孝》、《古城会》、《木兰从军》、《过五关斩六将》等。取材相当广泛,经过布傣艺人的不断加工和丰富,都具有文山壮族的特点、风格及民族特色。

因“乐西土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浓厚的壮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加强乐西土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对于促进云南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