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马剪纸”是产生并发展于苍溪县唤马镇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它集北方剪纸之粗犷,南方剪纸之典雅的特色于一身,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苍溪县唤马镇地处川北大巴山支脉九龙山南麓,嘉陵江支流宋江中段北岸,是“中国雪梨之乡”——苍溪县的腹心地带。它溯流而上,可达旺苍、汉中,顺江而上直抵阆中、南充,东依巴中楚地,西连剑门古道。
唤马镇碧波荡漾的绿水田间承载着历史渊源,连绵起伏的奇山秀峰蕴藏着民间才艺,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生态画图。这里历史悠久,三国蜀将张飞镇守阆中时,在此“驻马品酒赏艺”呼唤走失之马故名曰“唤马”。
“唤马剪纸”是指发源并流传于唤马境内及川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是顺应当地人们生活内容和精神追求而产生的。据县志记载,唤马场原名竹溪。三国时代,蜀将张飞镇守阆中,前往汉中古道。途中驻骑小憩,因观村姑剪纸献艺而坐骑走失,后在竹溪将马唤回。当时,艺人用剪纸记录下这一历史故事。又有民间艺人将这故事制成皮影广为传颂,农舍店家剪其肖像贴于门户以镇邪祛灾,曰之“呼飞将军”。自此,唤马剪纸在民间世代传承,并繁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派生出以剪纸为基调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以李氏、仲氏、刘氏、苟氏等民间传承艺人为代表的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唤马剪纸”的特点
1、具有艺术性特点,集北方剪纸之粗犷、南方剪纸之典雅的特色于一体,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粗中有细、拙中有巧,媚而不俗,艺术表现通俗、亲切,巧拙融合。
2、具有历史性民间文化艺术特点。初始多为农家妇女织染描裙边服饰条纹花朵,美化生活,而传承演化至今,其艺术表现古朴、简括、清晰、雅丽,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显示了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民俗性特征。
3、具有群众性特点,属自发式、家庭式传承,很少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具有技术的普及性和参与的广泛性的群众性特征。
4、具有浓厚的区域性特点。唤马场历史悠久,且属周边七乡(镇)之中心场镇。自古交通便捷,商贸物流交易繁荣,从而繁荣了“唤马剪纸”文化艺术品交流,拓展了艺术文化的风格、质量、数量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周边。
5、剪纸艺术的共存性特点。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唤马剪纸”艺术走出“闺阁绣楼”,延伸到农村五匠(石、术、土、陶、编)等行业,融入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和各层次,派生出各具风格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门类间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促进、发展。
“唤马剪纸”从制作工艺流程上分为对称、叠式剪影;图模阴阳剪影;图模雕、刻、凿、钻刻纸;双手撕图撕纸;激光分割粘贴剪纸等类别。从其表意用途上可分为表现人们美化生活的装饰类剪纸;寓意吉祥富贵、驱邪避灾的图腾式剪纸;反映劳动场景、民风民俗的节事类剪纸;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类剪纸;构筑物装饰装潢的工艺类剪纸;记录社会变革、历史事件的写意类剪纸;宣传、广告、商品包装的装潢类剪纸等形式。
唤马剪纸的显著特点是带有浓郁的乡风民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风格明快,表现质朴,线条流畅,喻意爽朗;画面粗与细,长与短,疏与密,阴与阳,虚与实的对比千变万化。一件剪纸作品,一般通过构思画稿、设计定点、剪刻修饰、粘贴裱装四道工序即可完成。
“唤马剪纸”历经1700多年的演变,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弘扬和挖掘“唤马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通过创建“川北剪纸协会”、“梨花书画协会”、“宋江之春文学社”等民间艺人社团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出版发行《怎样学剪纸》、《“纪红”剪纸选》,创办《川北剪纸报》,举办剪纸艺术节,开展剪纸艺术展,选送优秀作品参赛等活动,使以唤马剪纸为载体的社区文化和庭院文化不断升华。
“唤马剪纸”民间艺术作品先后20余次参加国内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展览和参赛活动,实现了年年有参赛、参展活动,年年有作品获奖。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创作的作品中,有4件剪纸、3件版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713件剪纸作品在全国参赛获奖,18件作品编入四川省中、小学美术教材,561件剪纸、14件版画、4件木刻画在国内刊物入选出书;有264件作品出国展出,6件作品辑入《美国国际少儿书画大赛作品选》。
一批主要民间艺人的代表作被编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剪纸家》、《中国风俗剪纸集》、《中国现代名人剪纸选》、《中国剪纸藏书票》、《中国剪纸全集》等书刊。10余位剪纸艺人把剪纸作品变为商品,投入市场开发和营销,一个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格局正在形成。
目前,唤马镇有4500多人能参与剪纸。1999年,唤马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7年,“唤马剪纸”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