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井陉南张村民俗面塑展


井陉南张村的面塑久已闻名,并获得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南张村位于井陉中部,距新旧县城均为15里,北靠绵河,307国道从村北穿过,石太铁路从村中穿越,石太高速从村南路过,井元、平涉公路从村东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据《河北省村镇辞典》记载,隋朝(公元581年)张氏从外地迁此立庄,故以姓氏取名张村,距今已有1438年的历史。唐初,部分村民为了便于耕种绵河北岸的土地,迁居北岸,遂以绵河为界分为南张村和北张村。

南张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村中文物古迹,民居古建筑较多,其中真武庙、观音庙、龙王庙、古戏楼等各具特色,庙会花会等年节庆典民俗文化事项丰富多彩。

据考井陉南张村面塑展可上溯到清代中期,至今已举办200多年历史。

历史上南张村每年都有农历二月十九日在观音庙会燃放花火的习俗。燃放点设在观音庙前,这个花火会,和井陉其他村子的花火会一样,都是在庙前空地上竖起火杆,用几十丈长的导火药线连接到火场的各火竿上,引燃火竿上的各种烟花爆竹礼花冲向夜空,绚丽多彩场面壮观人山人海观者如云。

因为在放火娱神的过程中,上供是必不可少的。井陉传统,供品爱用白面蒸“花馍馍”。村民会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面食供品摆在小桌上抬进火场,以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既表达虔诚,又秀出技艺。最初供品是面制的猪羊、寿桃、石榴、枣糕类,大都做工简单。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和生活水平提高,南张村村民逐步模仿探索变换花样逐步改进,出现了十二生肖、花鸟鱼虫、人物肖像、瓜果蔬菜等品种。并演变成为现在千姿百态的高质量的面塑贡品,形成了今日的面塑展。

且每三年大搞一次,展品可达80多种,400余盘;中间规模较小,也有40多桌展品,数量达200多盘。面塑展在战争年代曾停办30余年,20世纪70年代后恢复,由于当时处于“农业学大寨”高潮,停工办庙会不可能,于是集思广意商定,避开农忙,将面塑展改在农历正月十八举行。

面塑主料是面粉,辅料是江米面、甘油、蜂蜜和食用色素。江米面起发粘、好塑形的作用,蜂蜜既粘又亮并防干裂,甘油也有防干裂的作用。做法分新、老两派,老派以已故项目传承人郝雨庭为代表,传承古老工艺即:和面、捏塑、蒸熟、上色后完成,能食用;而新派则加了防腐剂,能让面塑不生虫、经久不坏,但不宜食用,工艺也不同即:把这些主副材料按比例掺好,加水揉匀,上笼蒸30分钟,晾凉,再把色素揉进去,就可以捏剪雕刻贴了,一次性成型。

如今的南张井面塑,既有多色生面雕塑工艺,也有精描细画的熟面捏制技巧,作品有奇花异草、果品蔬菜、十二生肖、珍禽怪兽、河海水族、陆地昆虫等多姿多彩,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