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故宫”时,默认指代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但其实,能称之为“故宫”的,还有沈阳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南京明故宫(又叫“南京紫禁城”)。
说起沈阳故宫,别觉得它名气没有北京故宫大,就瞧不起它。其实沈阳的故宫里不但珍宝数量大,精品也有不少!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距今已走过了390余年。1926年,沈阳故宫成为了东北地区最早的博物馆,在2006年的时候,选出了十大“镇馆之宝”。这十大“镇馆之宝”是从博物院收藏的两万多件藏品中脱颖而出,历史、艺术价值都难以估量,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一般人都没见过!
1、龙虎宝剑
这把宝剑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御用宝剑,也是其出土的唯一遗物。全长80.5厘米,剑宽3.1厘米、厚0.7厘米,是明王朝册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馈赠物。
这把宝剑是典型的明剑样式。剑刃为精钢所制,剑柄、剑镡有“加官进禄”、“玉兔呈祥”等纹饰图案,剑鞘外包有铜皮和鲨鱼皮。剑身为钢制双刃,但剑刃未开。经专家考证,这把剑并不是斩杀所用,而是用于指挥作战。
明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子承父业并发扬光大。因抗倭保塞有功,晋升龙虎将军,回京后皇帝钦赐其这把龙虎宝剑。
有了这把宝剑的努尔哈赤如虎添翼,于1615年创立八旗制,并于第二年正式建立了大金国。后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诏起兵时,又以此剑展开对明王朝的全面攻击。这把宝剑可谓是激励努尔哈赤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2、皇太极御用腰刀
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流传下来的遗物甚少,只有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珍藏几件。所以除那把努尔哈赤龙虎宝剑外,皇太极的御用腰刀,也是沈阳故宫珍藏的国家甲级文物。
这把刀全长94.5厘米、宽4.5厘米、厚0.7厘米,刀刃锋利,钢质极优。刀鞘系有羊皮签条,上有墨笔楷书汉、满两体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盛京尊藏”。
起初,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这两件宝物是作为祭品,放在当时刚建成的“莲花净土实胜寺”(即如今北市场地区的“皇寺庙”)中的。
沈阳解放后,沈阳故宫开放展览,便把包括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调给沈阳故宫展览。从此,这两件兵器便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镇宫之宝。
3、金代交龙钮大钟
这口钟曾悬挂沈阳钟鼓楼300多年,重达六千斤!“镇馆之宝”里可谓没有东西能比得上它的“分量”了。该古钟为铜质,鸣音洪亮,咣咣一敲声闻数里,是最早的“闹钟”。
大钟的顶部为蟠龙钟纽,刻有铭文,这口大钟是公元1151年铸造的。通高125厘米、口径120厘米、厚12厘米。
这口大钟曾在历经金、元、明三朝500多年后,从内蒙昭乌达盟宁城县的“感圣寺”消失,出现在千里之外的辽南盖州城。1621年5月,努尔哈赤夺取辽东之后来到盖州巡视,有人便将这口金代大钟作为贡品献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认为这个铜钟是祖宗遗物,便运到辽阳。
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政权迁都沈阳时,将该铜钟一并运到沈阳。皇太极建盛京钟鼓楼时,将这口钟悬挂在了钟楼之上,成为盛京定更鸣钟。
古时计时,把一夜分为五更,这口大钟鸣响后,城内八门、八关依次鸣锣传筹呼应,气势恢弘:“钟打谯楼第几更,八关接续听锣鸣。狺狺中有谁家犬,吠入深宵不断声。”
1930年拆除钟楼时,这口铜钟被移存沈阳故宫。
4、皇太极鹿角宝座
这把皇太极御制鹿角椅,因为体量较大,除了曾在2011年赴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外,一直珍藏在博物院的文物库房中。
清皇太极御用鹿角椅制作于360多年前,是利用皇太极狩猎时所获麋鹿之角所制。鹿角12个枝叉被巧妙加工成靠背和扶手,椅心以棕绳编织,四腿外加护板并浮雕花卉。
皇太极曾时常率领后妃子女、诸王大臣等,到叶赫、辉发等地行围打猎。
据记载:1631年,皇太极率兵攻打辽西大凌河城,在对面山上搭盖黄幄和黄布城,然后,用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吓得山间野兽四处逃窜。这时,一只惊慌失措的大鹿窜进皇太极大帐,被皇太极捕获,然后以其鹿角制成鹿角椅。
清朝入关后,作为祖宗遗物,皇太极鹿角椅被珍藏在沈阳故宫内库。此后历代皇帝在狩猎射鹿、制作鹿角椅时,均将其视为楷模。
乾隆、嘉庆诸帝东巡盛京时,在瞻仰皇太极御制鹿角椅之际,曾先后赋诗咏叹,乾隆皇帝还命工匠在鹿角椅背上雕刻了诗文。
5、乾隆御笔“紫气东来”金漆赶珠龙纹匾
凤凰楼是沈阳故宫内的第一楼,上有乾隆皇帝御笔手书的“紫气东来”匾,这块牌匾也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这块金漆赶珠龙纹匾,已高悬于凤凰楼上近300年,目前存世仅一份。匾额长六尺七寸、高二尺七寸,四周浮雕龙,青地金字。这份手书已经成为故宫的一个标志。
紫气东来一说,来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过函谷关的神话故事:相传,老子出函谷关之前,守关的长官发现天上有一条紫色的云气自东向西飘然而来,关令大喜,认为一定有圣人要过关。果然,不多时,只见老子骑青牛而来。
后来,人们便以“紫气东来”象征祥瑞。乾隆皇帝引用这个典故,则寓意大清开国创业始于辽东、发祥于盛京(沈阳),“王气东方紫,开运亿万年”。
6、清乾隆款嵌珐琅缠枝花卉钵
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珐琅器数百件,大多为清中晚期所制,在众多珐琅器制品中,以这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钵为著名。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珐琅器藏品中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缠枝花卉钵,敛口,鼓腹,圜底,口沿突起鎏金。口径为30厘米,腹部最大径54厘米,高33厘米。此钵之硕大,绝非常见的僧侣化缘所用的钵,应该是陈设于佛堂之用。
此钵通体由精细的掐丝珐琅工艺制造,底部有“乾隆年制”款,是由红、黄、白、蓝四色莲瓣图案环抱着,就像一朵多彩的莲花托起金色的花蕊。字体粗壮,刚劲有力,光素鎏金,极显皇家气派。
7、设色康熙南巡图卷
这件由清朝画家王翚等人绘制的《设色康熙南巡图卷》,全长68厘米,宽2560厘米,是历时3年才完成的精品佳作,画面宏大,人物众多,全面反映了康熙皇帝南巡的景象。
为铭记南巡壮举,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结束后,于1689年命内府征召天下名家,筹备绘制《南巡图》长卷。
王翚在作此图时,先是画出《南巡图》十二卷草稿,在所绘各地古迹、名胜之处,一一粘贴黄签,书写其名,呈请康熙皇帝御览审定后,再率领冷枚、杨晋、王云、宋骏业、徐玫、虞沅、吴芷、顾棠等众多画家,按十二卷稿本(亦称粉本)绘制其正本,耗时6年,终于完成全卷,创作出举世惊叹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正本。
《南巡图》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散落出宫,现在,它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目前,《南巡图》正本尚有十一卷存世,并分别收藏于亚洲、欧洲、美洲四个著名的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藏品除第五、第六卷为残卷外,其余各卷均较为完好。
1960年,沈阳故宫博物馆(当时尚未称院)利用社会征集的方式,于北京私人藏家手中,重金购得《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稿本。此后,该藏品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馆藏之一,一直珍藏于沈阳故宫。1983年,经国家鉴定委员会确认,此卷《南巡图》稿本被评定为馆藏国家级一级文物。
8、后金铁铸大金天命云板
云板为后金时期传世文物,1623年铸造于牛庄城,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海城市,当时用于战争中的报警和传递消息。1955年,该云板被沈阳故宫工作人员发现,于是征集入藏沈阳故宫,为国家一级文物。
由生铁铸成,上部有一个透孔用来系绳悬挂。首、尾呈云朵形状,板身为长方形,上铸楷书铭文“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十一字,左侧一行五字为双勾阴文,右侧及下部一行六字为凸起阳文。版身正面上下另铸有凸起花卉纹,背面铸有凸起菊叶纹。
云板使用于军事,始于明代末期。努尔哈赤在进入辽东前后,仿照明军,在明清防线上使用云板报警。
珍藏在沈阳故宫的这块云板,在海城牛庄铸造,并在牛庄边台上使用的。牛庄地处三岔河口,为战略要地。清朝末年,这块云板被放在牛庄巡检衙门里,用作大堂堂点。后来,有人发现了该云版上的文字,方知为清朝开国遗物,价值珍贵。
9、郎世宁画作《设色竹荫西狑图轴》
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画作《设色竹荫西狑图轴》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画风俊逸。此前,郎世宁的一件画作曾在香港拍出了1764.5万港元的“天价”。
《竹荫西狑图》在1988年被谢稚柳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郎世宁以工细的笔触描绘了在苦瓜藤缠绕的翠竹边,有一只身量细长的西狑良犬,欲动又止。
在1990年,《竹荫西狑图》随着一大批清宫廷文物在意大利举行了展览,当时意大利总统曾提出,出价2000万美元购买这幅《竹荫西狑图》。
2011年,这幅画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
10、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
雍正朝是清朝瓷器制造业最高峰的时期,而这件青花红龙大盘又是当时宫廷中使用的器物,可谓是清朝瓷器高峰的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
这十件“镇馆之宝”,有的是帝王的遗物,有的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