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庄园,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15公里桥河岔乡刘家峁村,背靠群山,面迎绿水,依山就势,雄浑奇特,整个建筑占地40余亩。庄园的主人姜耀祖是陕北地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清光绪年间,专程到北京邀请专家设计,并招募县境内所有的能工巧匠,耗费16年时间亲自监修了这座私宅。
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古建筑。姜氏庄园砖、木、石三雕艺术十分讲究,整座庄园无处不雕,无处不琢,大至整个建筑设计,小到各个微小装置,都有数不尽的“雕”艺术,这些都充分说明庄主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独到匠心的建筑科技和历史艺术价值。
姜耀祖是清末到民国初期富甲陕北的大财主,拥有土地上万亩,年贮粮数千石,财源广进,积蓄丰厚,可姜家的兴旺不是起自姜耀祖,而是始于其祖父姜安邦。
米脂姜姓始祖为姜思政,华阴县东班庄人,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大约在明嘉靖年间因故流落米脂,住县城南文屏山下的南寺坡,取妻班氏。300多年后已繁衍到十六七世,后人遍及刘家峁、姜兴庄等十几个村庄。刘家峁以姜姓住户为主,族系纷繁,十二世姜耀祖是重要一支。其曾祖父姜怀德(九世)中过武举,家境还不算富裕,到祖父姜安邦(十世)时才逐步富裕起来。
姜安邦务农出身,特别能吃苦。起初在杨家沟地主马良(马嘉乐之父)家揽工干活,勤勉谨慎,深得主家好感,把女儿许配给姜安邦为妻,并资助一些钱物。姜安邦有点资本后,一是扩大商业经营,加快周转;二是放高利贷;三是借灾年粮贵地贱收买土地,到其鼎盛时期占有土地不下4000多垧(12000余亩)。
他有四个儿子,前三子无后,只是第四子姜锦瑭有继。分家时,姜锦瑭分得土地2000余垧和大部分产业。他像父亲一样精明能干、勤苦节俭。家中虽然雇工干活,但自己仍上山劳动,为修缮窑舍亲自背石头,出山时路遇到驴粪蛋都要脱下布袍包起带到地头,家有吃不完的存粮,可是连锅巴也不让倒掉。每年秋冬收回租粮2000余石(约8万余斤),驮粮队要整整驮运一个冬天,而且吉镇半数商铺属他家,桃镇和米脂城也有他的店铺。
姜耀祖,系姜锦瑭晚年得子,视若掌上明珠。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自幼入私塾就读,其天资聪慧,过目成诵,被老师称为可造之材。可由于父亲年事渐高,他不得不较早辍学,接替老父掌管家业。他为人性格刚强,遇不平之事敢于出头,但并不欺贫凌弱,有一颗慈善之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绥德米脂大旱成灾,哀鸿遍野,饥民四起向高庙山、刘家峁、杨家沟大户要粮。他为3000多个饥民散粮120余石,在村中口碑颇好。姜耀祖虽有巨大财富,但每年仍有租粮和经商进项。他一生没有去做官,最大的建树就是修造了这座宏伟的窑洞庄院。
姜氏庄院宅址选在村中心东沟坐北向南的牛家梁向阳山湾。姜耀祖墓碑文上记“建筑自动工以至竣工约十五六年”,完工年份见寨门门额石刻,因此劈土开工或许还要提前两三年,或者是善后还有两三年。兴工之日,姜耀祖年仅十四岁,可其父已经衰老,不能过度操劳,后于光绪四年(1878)病殁。因此工程的谋划和施工,主要由姜耀祖主持。修造中雇用了县内东乡马鸣骏、王宝贵、李凤飞等许多能工巧匠。普工主要是本村农民,通常上工数10人,付给粮食做工钱,加上人工伙食,年耗粮上千石,食盐石余。
施工先削崖劈山,再打井砌墙,由下而上依山傍岭逐层修建。庄院是由姜耀祖和大匠师们边设计边兴造的,“一切布置都由公独出心机”(见墓志铭),巧妙地将陕北黄土高原传统的窑洞结构与京城、晋中的四合院模式融为一体,建成独具风格的黄土高坡民居。“其规模之宏伟新颖,吾陕北所仅有,可谓博大精深,与众不同也”(见墓志铭)。前后数十年,动土千万方,用石数万块,加上砖瓦木料,其耗工巨大,可想而知。据说井楼的贮水大石槽,由数十人抬着上坡,半山腰停搁难以挪动,是姜耀祖站在高坡上喊号,工人一齐用力才抬上井台。建筑用的石料,全是在山下沟道采石场中所取,全靠锤凿、撬杠等简陋工具人工开采,然后一块一块背上高坡。可以说,这座庄院是数百民工匠师用血汗垒成的。
姜氏庄院从山脚到山顶分为三个既连通又独立的院落,组成一个大型窑洞群体。第一层是下院。院前用块石垒砌9.5米高的寨墙,卫护整个庄院;上筑女儿墙,外观如同城垣垛口。道路从山麓直上再左转到寨门。路面宽4米,两旁为步行石阶,中间用片石排列竖插,人行或车马上下都很方便,遇雨又利于泄洪排水。寨门拱洞形,门额石刻为姜耀祖手书“大岳屏藩”,字体工整遒劲,“大”字古代同“太”“泰”,意思是像泰岳一样镇宅驱邪,屏护安宁。入门经高大涵洞内的道路右转,拾级登临便是一进四合院。下院大门砖砌,青瓦歇山顶,猫头滴水,砖雕福禄墀头,彩绘斗栱额枋。井楼在院外东侧寨畔上,实际也是一孔高大拱式窑洞,内有从沟底一直砌石而上的深井(33.3米),井口安手摇辘轳,不出寨门就可保证上百人用水,井旁置大型贮水石槽和洗衣槽,窑顶留方口,上面可以用桶从水槽中吊水,直接挑至中院和上院。井楼顶部筑成炮台,与东寨墙“马面”连为一体,可居高临下,守望寨门、宅院。
第二层为中院,其道路便是石砌台阶路石与片石竖插砌路石。中院门前西南耸立8米高、10余米长的石砌寨墙,围护宅院西南,有涵洞通道可上寨墙顶部,洞门上有石刻“保障”二字。中院坐向与下院不同,扭转为坐东北向西南。大门在院前正中,明暗柱、斗栱举架,青砖山墙,雀替、驼峰、额枋彩绘,五脊六兽硬山顶。门道两侧砖雕福寿和门墩石狮,门额悬挂“武魁”巨匾(这标志着姜耀祖曾祖父、叔父曾中过武举)。门内院前正中砌有水磨青砖影壁式月亮门,内圆外方,上有顶饰,砖雕浮刻精细典雅。中院比之下院更加宽敞明亮,方形石板铺地,两侧各为三间大厢房,附小耳房。厢房两架梁,青瓦硬山顶,格扇木窗,窗棂美观大方;耳房一架梁,券棚顶,铺筒瓦。常人难以察觉,东厢房要比西厢房高出20厘米,这是按古代“昭穆之制”,左为尊位,东为上位而为,隐含一种民俗格式。东厢房北侧有小过道连接葡萄院和东仓窑,并有石砌阶梯暗道连通上、下院。西厢房北侧小过道连通房后碾磨院、西仓窑和应急外遁的窨子地道。院子正中上方是通上院的门楼,两侧各一孔窑洞。中院外东侧寨墙下旧有鸡鸭棚,专饲成群鸡鸭。
第三层即上院,这是标准两进四合院。是整个建筑群的主宅,由主人居住。坐向与中院相同,一进门是息山式门楼,门楼两旁有倒座马棚,院中有东西厢房,正中台阶两旁有耳窑洞各一间,上了台阶便是精雕细刻的垂花门。
姜氏庄院采取北京四合院构造结合陕北窑洞特色而建的,它磅礴大气,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其设计巧妙,施工严密,布局合理,浑然紧凑,对外严于防卫,院内通连方便,室内冬暖夏凉,起居舒适得宜,是西部高原窑洞建筑的光辉范例、石雕砖雕与木刻砖塑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可以说,陕北民间工匠技术在这里得到了高度发挥,可同北京的大栅栏商宅、南京的鸟衣巷豪居、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院、山西平遥县日升昌票号、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