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端午走桥习俗


端午节屏南廊桥走桥习俗的精华和核心主题是投粽祭屈,它是中国端午民俗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源泉。经过漫长的发展,屈原不仅衍化为水神被民间认可并广为流传,而且作为爱国精神的象征,具有永恒的魅力。

屏南的木拱廊桥中基本上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桥屋内设多个神龛,供奉的神像很广泛,可同时供奉多组神灵。屏南廊桥祭祀的对象有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临水夫人陈靖姑、五显灵官大帝、真武帝、齐天大圣等,甚至连乡村肇基始祖也摆上神龛。

横跨溪水两岸的木拱廊桥上,神像面对上游淌来的溪水,在当地村民眼里寓意着神灵能够镇住洪水,来保佑廊桥平安,也寄托村民对全家幸福安康和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的精神安慰。由于廊桥内神龛祭祀的对象不一,所以祭祀的时间也不同,以春节、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为主。

屏南、周宁、政和一带端午节廊桥走桥习俗的时间,主要在五月初五,而浙江庆元则在五月初六。农村的集体仪式活动一般是有组织的,而走桥习俗却是无组织状态下显示有组织性,整个活动没有人组织,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遵循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整个活动又显示出有序状态。

廊桥走桥信仰民俗仪式有以下几道程序:

1、摆供品祭祀神明

走桥活动的开展没有统一进行,所以没有严格的终始时间与严密组织程序。早晨也没有固定的开始时间。许多村落的人并不是同时到桥。早来的人早开始,晚来的人后加入。除了桥上有做仪式的时候,活动的开展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早上五点多就有人到桥,先将带来的供品摆放在桥中神龛前的供桌上供奉桥上神灵。并上香祭拜、燃烛、焚烧元宝纸钱。政和水弄桥没有摆斋菜供品,信众摆在供桌上只有香、烛。还有在两边桥头烧元宝纸钱。

桥头庙的神灵也未受冷落。如登龙桥头庙的神灵也会同时享受信众的香火祭拜。走桥念经者中,信佛的在俗居士占相当大比例,廊桥上护桥又渡人的观音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主祀的神灵。登龙桥与水弄桥都主祀观音。来走桥的人未必都信佛或会念经信佛,也有信道教或民间信仰者。民间信仰者是占多数。不管哪一类信仰的信众(基督、天主教除外),观音均能满足绝大多数信众的需求。

2、走桥、祈祷、念经

祭拜完神明,通常到上午11点左右即开始走桥、祈祷、念经。实际上这些活动是穿插重复进行。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也有人祭拜完神明就开始走桥念经。

走桥一开始同时也伴随着祈祷、念经。即使不会念经,但总会祈祷,可以跟在会念经的人的背后走。出声或默念自己来走桥的心愿,有现实生存中的愿望,也有对死后灵魂顺利过桥的祈求。因为在普通民众的民间信仰观念中人死后灵魂都要过阴间奈何桥。一般来说,走桥目的主要是为了死后能顺利通过阴间的金、银、奈何桥。

走桥有俗传规矩:走桥时,不能只走到半中间就回头,要走透头尾两边桥头。从一边桥头走到另一边桥头,一座桥总共要走七周。桥内走时要绕桥两边走。显然这暗示着能顺利过阴间之桥。而且,人们常用现实中的廊桥象征阴间的金、银、奈何桥。例如政和镇前一带坂头花桥象征金桥,富垅桥象征银桥,水弄桥象征奈何桥。祈祷是向神明祷告以祈福,包括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愿望——健康、平安、升官、发财、祈子、功名等。

走桥的人相当一部分会念经,会念经的人多数信佛。所念的经文有《观音经》、《过桥经》等。《过桥经》一定要念,其余随个人喜好而选择。念经在走桥活动中持续的时间最长,通常持续到下午四、五点,直到活动结束。如果有做仪式,则请道士做道场。可见佛、道、民间信仰都渗入这种信仰空间,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走桥民俗活动中有明确的信仰目的,既包含了现世生活中对神灵的祈求,更体现了在灵魂观念主导下对来生的初级期盼。是典型的民间信仰在行为上的体现。

3、投粽祭屈

近午时(11点至1点之间)便开始投粽祭屈活动。投粽的地点是在廊桥朝上游的开窗处。两个粽子已用彩丝带捆好。彩带上贯穿着六枚钱币。投粽前用一边手提住系着粽子的彩带,并将手伸出廊桥窗外河流上方,一边念经:一个粽子一个装。一个粽子落溪中。一头粽,一头钱。给你扔粽保家运,祝我子孙男女油麻福贵福寿长。念后即可将粽子扔到桥下。以前,粮食紧缺。投粽后常有很多人去拣桥下的粽子。当问及普通信众投粽祭谁时,信众还能模糊地说出是以前一位投水的爱国官吏——屈原神。

4、招待外村信众

本村信众投粽后基本会回家吃午餐。外村来的信众也不会被冷落。廊桥所在地村落的热心群众(多是来参加走桥的外村信众的亲戚),会将米饭与丰盛的素菜送到廊桥附近,无偿招待外来信众。还摆上清茶与丰富的糖果、茶点。招待对象不只是熟人与亲戚,也包括陌生信众。所以走桥民俗也是整合周边村落关系的一种纽带,促进周边村落民众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