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说“腊”


腊月,我国农历第十二个月的别称。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这里面可是名堂多多,说起来都与祭祀有关。

“腊”,多音多义字。一读(là),一读(xī)。读音不同,字义却有关联。

先说“腊(là)”。“腊”,起源于神农氏,四千年前农耕祖先。《尔雅》载:“凡年末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年末岁初,夏周在那里“岁岁年年”,商朝则干脆将过年称为“祀”,即过年要祭祀祖先,这是头等大事。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腊”是“祭”的名称。周朝“腊”祭祖先,“蜡”祭百神;秦汉统称曰“腊”。何时祭祀?农历十二月,“冬至后三戌祭百神”,即冬至后的第三个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则索性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是日,人们都要猎杀各种飞禽走兽举行大祭,拜神敬祖,以祈福迎祥。这种仪式称为“猎祭”。古代“腊”“蜡”与“猎”通假,于是“猎祭”就写成了“腊祭”。十二月就叫做“腊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明文规定,将年末岁初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初八日叫“腊日”,民间也叫“腊八”。

所以,词典里“腊(là)”字的第一个义项便是“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原来“腊”与打猎祭祀有关,还通假了一下,转了个弯。

“腊八”大祭,猎杀禽兽作为祭品,不是说当天猎杀。当日一天就一定能猎到么?一定能猎到那么多那么齐全么?再说祭祀当天有空么?这样一来,只能提前猎杀,提前风干,待用。

于是,“腊”字就有了相关联的另一个读音和义项。

这就说到“腊(xī)”。腊,左边提肉旁,右边“昔”,既表音来又表义。昔,过去的。这里指过去的肉,陈肉,也就是晒干或风干的肉。唐代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中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句,句中“腊”即指这种干肉。

后来人们一是在腊月里将肉先腌后晒,二是这种肉也用于祭祀,所以人们又将这种肉叫做“腊肉”。

人们用腊肉祭祀时,得用特定的容器装,这种容器叫做“豆”。君不见,这个“豆”,像不像一尊高足盆器,上面还有个盖子?这就是专门用来盛放腊肉等腌制品的青铜祭器。这才是“豆”这个象形字的本源意义。只是后来人们又用它来装颗粒状的植物果实,于是这个“豆”又滚出一粒一粒的“豆子”来。

你看,腊月说“腊”,“腊”出了干肉,“腊”出了历法,“腊”出了器皿,“腊”出了通假,更“腊”出了延续几千年的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