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祝福”、“开门迎福”、“迎春接福”、“新春话福”,在我国传统农历新年到来之时,家家户户都将大红“福”字,喜洋洋的贴在大门上。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福星、福份、福祉、福至心灵、幸福等等,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民间祈福文化由来已久,所谓祈福是指人们敬天拜神,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平安度劫。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现意义为“双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这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含义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会带来无尽的平安和喜乐,这就是真正的福。
汉字“福”、“示”是祭坛的象形文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古代的人接近祭坛,是要得到上帝的引领和神性的启示。后来这个象形字的意思引申为“启示”,当用作部首时,代表上帝或神明;右边的字旁,解释为神所赐的一口田,也有解释为每个人都有神所赐的一口田(良心田),找回那心灵的一方净土,福即至。表示人们虔诚信神,由神所赐福。当中有一个字形“福”它解释为神(示)所赐的一口田意谓:每个人都有神所赐的一口田(良心田)。找回心里那一口田。福即至。
《左传》上说:“福,佑也”,意思是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左传庄公十年》上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里福也是护佑的意思。《诗经》的雅颂中有“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君子万年,福禄宜之”;《说文解字》中说:“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福”具体指什么呢?古人归结为五个方面,谓之“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崇尚美德与和平。
中国书法历来就有写“福”的传统,“福”字成为人们书法作品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福”的墨迹。楷、行、草、隶、篆诸体应有尽有,规格多样,内涵丰富。特别是在书法界早已流传着的“百福图”、“千禧图”更是享誉中华,影响世界的佳作。相传清康熙皇帝写的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康熙一生愛好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康熙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笔法浑圆遒劲,并以“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被称为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宗福气。由于这个“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人们认为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民间称之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每一个人都盼望得到福气和福份,趋吉避祸。但到底怎样才能得到真福呢?怎样的人才算是有福呢?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让善良的人做起事情来犹如神助。也就是说让人们多行善事,正如佛家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有不断的做符合天道的事情,感动上苍,才能得到神助。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奸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
福与德紧密相关。德福,即道德与幸福,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攸好德,是指生性喜好道德。德是行为主体获得幸福、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径之一。德福关系的理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人是否幸福由外在于人的天道或神决定。有意志的天道或神秉执公正,惩善罚恶。因此人们敬畏天命,懂得感恩、知恩、报恩,修明德行,增长福德。如《诗经》中强调修德配命,达到“配命”的价值目标,即与天的意志、命令相配,结果自然是获得“多福”。其次,尽管天道或神主宰着人的祸福,可以感知人德行的善恶,但是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德行来改变命运。
美好的德行将保有上天赐予的幸福,无德的行为则导致福的丧失与灾难降身,人所遭遇的一切祸福皆非偶然。我国古语中有:“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祸由恶作,福由德生”。可见祸福之根源在于人之心。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的幸福观在于内在德性的完善,惟有实践道义的正人君子,方能品尝幸福的无尽滋味。唐代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从善那里修来的,行善积德,助人为乐,不仅可以使自己增长福份,还会福及子孙后代;如果一个人无品无德,为非作歹,邪恶欲念,“祸”也会随之而来,而无真正的幸福可言。所以无德即无福。传统文化提出德行为福的前提,倡导人要修德向善,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会促進幸福的获得,会有福德和福报。
自古以来,祈福、祝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福”是人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