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勒津安代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的演变和发展。过去举办安代是请萨满巫师驱鬼治病,现已成为阜新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舞蹈,是融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蒙古贞求医。走到蒙古贞瑞应寺附近的辉特浩绕村时,车轴突然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为了安慰女儿,老阿爸甩着手巾,手舞足蹈地唱起来,歌声蕴含着老阿爸对女儿的深爱和对疾病的无奈。那苍凉的歌声深深打动了附近的牧民,大伙儿情不自禁地赶来,围着勒勒车,都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脚,放声悲歌。
不一会儿,少女竟然慢慢抬起头,睁开了眼,立起身来,悄然走下牛车,也尾随众人奋力手舞足蹈,等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这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都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安代”是蒙古语音译词,有抬头起身之意。安代舞的起源和萨满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蒙古族信仰“萨满”教(蒙古族称孛),历史久远。原始时代,当时人们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认为祖先和天地、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界万物都有神灵,予以崇拜,通过孛师的各种法事祈祷,求得拯救或保佑。
“萨满”孛师给人“驱邪治病”时,手舞足蹈,边敲鼓、边吟唱,做出神灵附体的样子,口念咒语,祈祷祝愿。祈祷祝愿之词是很好的韵文。这些韵文不是用于念白,而是配以不同的曲调吟唱,反映了浓厚的孛师文化风格和特点。孛师音乐的音符中出现很多升降音,唱词中多是半句正词半句衬词组成。而安代中的音乐也出现很多升降音,因而近似孛师音乐而不同于其他民歌。安代唱词也是由半句正词半句衬词组成。两者不仅在音乐风格和衬词的运用上都具有一致性,并且都具备了文学、音乐、舞蹈三结合的综艺性文艺形式。安代是从孛师文化中演变而来的。
神奇的蒙古勒津安代产生并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随着蒙古勒津部的东迁,藏传佛教也传入阜新地区。清政府出资修建庙宇,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蒙古人出家当喇嘛,藏传佛教在蒙古勒津地区很快发展起来,导致萨满教(蒙古孛)逐渐衰败。萨满教是蒙古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在萨满教和喇嘛教斗争当中萨满教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些萨满艺人(蒙古孛师)仍然流落在民间最偏僻的地方驱邪治病。
萨满艺人在去邪治病的过程中,必然要借用民间的歌舞艺术,唱啊、跳啊,大家聚在一起,用这种劝慰感化的形式治病,于是安代就在蒙古勒津百姓当中自然而然地流传下来,主要分布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佛寺镇辉特浩绕村、王府镇的舍不歹村、大板镇的衙门村。特别是清道光、光绪年间很是繁荣。那时,蒙古勒津瑞应寺所属8个村,差不多村村都有安代歌手。
蒙古勒津涌现出了许多安代歌手。佛寺镇额尔敦仓老人是蒙古勒津安代唯一传承人。额尔敦仓唱安代,前后治愈了6名癔病患者。1984年,他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安代舞部分的录像,为保护、传承、弘扬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省、市、县三级文化部门在佛寺镇辉特浩绕村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学习安代词曲和表演,撰写出“安代”资料本,排练演出,进行录像。安代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卷辽宁卷》,他们还出版了蒙文版《蒙古勒津安代》一书,建立了安代档案。
安代是表演唱形式,是把歌、舞、踏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以歌舞为主,以蹦、跺、踏为辅。因歌唱、舞蹈、蹦踏跺节奏相当强,所以唱、舞、踏三者合一,紧密相连。甩方巾、舞手、蹦跳、跺踏等,动作简单有力,体现出热情奔放、朴实刚劲、节奏明快的特点。
安代的初期服饰,是简单的生活装,就是左右邻里、附近村屯相互之间的帮助、帮腔而跳起来的安代,不注重服饰,注重参与,是一种生活化的服饰。后来人们给蒙古勒津安代以更加深刻的内涵,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加以推广,服装也注入了新的活力,色彩上有新的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安代方巾,男女相同,以白、红、蓝色为主,每人一条。
在阜新地区流传的“驱邪治病”的“苏怒斯”(心理疗法)安代源远流长。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民间安代歌手的代代传承和不断加工、实践,其形式与内容又有所发展和变化。
“苏怒斯”安代,多用于日渐消瘦、少言寡语、萎靡不振、卧床不起、用药无效的妇女臆病患者。由病人家庭筹办治疗,按指定日期跳安代舞。
办安代,先聘请一名有经验的领唱的首席歌手和12名帮唱歌手为常任歌手,同时选好场地及设施。将一个石磙子立于场地中央,据传石磙子暗指镇妖避邪之物。场地中央和四周竖立着高杆,悬挂着灯笼,点燃着火把,插挂着彩旗,从中心木杆向四角木杆拉着绳子,稳定木杆、灯笼、彩旗。场地南侧还点燃篝火照明。一侧有高一米多的纸扎的或草扎的替身;另一侧拴着一匹备好鞍子的公马,安代结束后,用这匹马送病人到远村亲戚家休养。
安代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的农闲季节的晚上进行。若某村有办安代的,临近村屯的人们都蜂拥而来,有帮唱、助威和参观者,每晚不下百人,甚至几百人之多。帮唱助威者积极热情地下场伴唱伴舞,有时替首席歌手领唱领舞,即兴编词,苦口婆心地安慰和劝导病人,都希望病人能够早日康复。
“苏怒斯”安代有8个程序:即“招引”、“劝导”、“激发”、“联欢”、“问名”、“钻金门”、“送替身”、“隐休”。程序要看病人的情况而定;如果病人体虚不能支持,头几天都是进行两到三个程序,一直到“问名”程序。如果“问名”不成功,则天天重复前5个程序。什么时候“问名”成功了,再接续后3个程序。这样,整个活动(疗程)才算结束。
安代的每一项程序,都有一定的内容。唱词的内容也各不相同,除固定唱词外,根据内容即兴而作,动作和场记调动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个程序“招引”,是召唤病人从家里出来。首席歌手和帮唱歌手,在安代场里站一横排,向着病人家方向齐唱“招引”歌:
就是在山的那边,
翻到这边跑过来。
就是在岭的那边,
转到这边跑过来。
“招引”歌唱过多遍之后,由家人将病人扶到场地中间,坐到板凳上。紧接着第二个程序“劝导”。由首席歌手边舞边唱“逗引”歌,同时由众歌手边跺脚边唱衬词,以配合节奏、烘托气氛,劝导病人,使之有所反应。
从那炕上跳下来,
像那彩带飘起来。
离开凳子站起来,
跟着师傅跑起来。
“劝导”歌唱到一定程度后,病人因体弱无力,没有反应可暂时收场,次日再从头开始。病人若有反应并且有动意,或从凳子上站起来时,立即转入第三个程序“激发”。激发病人同大家一起欢舞。这时首席歌手边舞边唱:
散开你的长发,
敞开你的胸怀。
甩开你的黑发,
抖抖你的身材。
引导病人绕石磙子转起来,有六名歌手随后跺步行进,另六名歌手在原地跺脚帮唱衬词。
病人跟着转起来以后,接第四个程序“联欢”。歌手们和病人共同嬉戏狂欢,劝导病人,同她交心。这个程序时间比较长,要轮换交替演唱很多曲牌,如《朝代》《争夺》《艾蒿根》《江西腊》《额烈格西拉》《骆驼岭》《卖碗调》等等。每换一个曲牌都要变换一个队形和场面。首席歌手按不同场面,带领病人围石磙子绕圈走,帮唱歌手则分成几伙,分别同病人跳着蹦跺步行进,帮唱衬词,制造气氛。首席歌手唱到:
现在已到盛夏节,
蚂蚱应是欢声叫。
现在已是百花俏,
彩蝶应在花上笑……
接着,首席歌手唱起了风趣幽默的《江西腊》曲牌:
在那西河岸边上,
长出美丽的江西腊。
啊嗨嗬咿唱呀小姐。
成为西村小媳妇,
装饰品的江西腊。
啊嗨嗬咿唱呀小姐……
“联欢”达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第五个程序“问名”。问出病人身上附着的“幽灵”的名字。首席歌手紧靠着病人身边唱着问“她”名字:
驯养小花狗,
起名叫花花。
唱起歌问你,
姓谁名叫啥?
饲养小黑狗,
起名叫哈哈。
唱起歌问你,
名字叫啥花?
“问名”往往不能一次成功,因为“病人”(幽灵)一般不会轻易告诉,所以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才能问得出来。当问名成功,首席歌手当即唱起夸赞她的歌,又继而追问她的要求和想法,以便确定解决的办法。
然后进入第六个程序“钻金门”,放“幽灵”出走。由12名帮唱歌手相互拉手把病人和首席歌手围在中间,站成圆圈,假设为城墙。首席歌手带领病人先到“西门”请求,让“病人”(幽灵)从西门出走。“西门护卫”不应允时,再到“北门”、“东门”,都不应允时,再到“南门”。得到“南门护卫”的允许后,由首席歌手带领病人从“南门”钻出,出去后立即以逆时针方向,从12名歌手的空子间钻出,走向场外的篝火堆(篝火一般在三岔路口)。这时众歌手变换队形,横排推进相送。
第七个程序“送替身”。烧掉替身和“幽灵”所依恋的物品等,以示全部奉送给“幽灵”,满足“幽灵”要求。将事先准备好的替身(纸扎的或稻草扎的)和物品一同投入火堆之中,随即让“病人”从熊熊烈火中间穿过。首席歌手上场唱起《艾蒿根》曲牌:
让那着身的妖魔,
吞呀吞没在烈火。
把那瘟神和病魔,
踏呀踏入南山坡……
第八个程序“隐休”。由首席歌手将病人扶上马到异地他乡去隐匿休养,休养地点是事先安排好的,离家较远的亲戚家。休养100天之后方能回家。安代的天数根据“病人”提出来的要求而变更,不一定是21天,可长可短。
治疗妇女相思病的“乌日格”安代(即“婚事安代)”,是由“苏怒斯”安代演变而来的。妇女因婚事得相思病,消瘦、寡言、精神萎靡,甚至卧床不起,办“乌日格”安代来治疗。“乌日格”安代同“苏怒斯”安代虽相似,但程序只有4个,即“招引”、“劝导”、“激起”、“联欢”。通过劝导、欢唱、跳跃,使病人振奋精神,达到病体康复的目的。
安代为什么能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安代实际上是对病人采取了心理疗法和音乐疗法。心理治疗是人们自觉地动用语言、催眠、暗示等方法,给予病人安全感,减轻疾病的发作,促进病体康复。音乐疗法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主要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身健康。音乐对人体的作用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在心理方面,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恢复心理平衡;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镇静、兴奋、镇痛、降压、怡情上。因此,音乐疗法主治的病症有神经衰弱症、忧郁症、焦虑症等。
“驱邪治病”的安代后来又演化派生出天旱求雨的“胡都根”安代(“井泉”安代)和田间劳动休息时娱乐的“塔然”安代(“田间”安代)。
“胡都根”安代,是一种遭遇久旱不雨时向天祈求降雨的祭祀性活动。由村里长者组织筹办,全村人参加,在指定之日在村中各井边举行。每到一个井边,首席歌手绕井领唱祈祷之词,帮唱歌手们围井蹦跺跳安代,合唱衬词,随之众人高呼“呼来——呼来——呼来”。活动时间长短要以全村井数多少而定,一天完不成可进行两天。
“塔然”安代,是在田间劳动休息的时候,或在收工回家的路上,只要人多一些,随时可以跳安代舞。即使没有首席歌手,只要有一名“能者”牵头领唱、领舞,大家也跟着帮唱蹦跺,从而形成了歌声、舞姿、脚步声浑然一体的生动场面,使人们不仅消除了疲劳,而且也达到了自娱自乐的目的。现在的健身安代就是田间安代的变体。“塔然”安代在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最为盛行,几乎村村都有,人人会唱。解放以后,舞台上出现了保留传统形式、内容翻新的安代舞和安代套曲联唱等。
安代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民间治病的习俗,一种文化空间,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创新,逐渐演变成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俗活动和强身健体的广场舞蹈,极大地满足了蒙古族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安代使人们在音乐中得到启迪,在舞蹈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蒙古勒津安代折射出蒙古勒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研究蒙古勒津历史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价值。2007年,蒙古勒津安代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