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让埃塞俄比亚人又爱又恨


埃塞俄比亚人和狮子有不解之缘,这倒不仅是因为该国的热带草原上生活着野生狮群,论这点,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狮子数量更多,而是因为狮子是埃塞俄比亚的国家象征。上到埃塞的货币、图腾雕像,下到百姓的茶杯、耳环,到处都是狮子造型。几乎每年都有与狮子有关的事成为该国的头条新闻。

狮子影响了埃塞的国家命运

狮子在埃塞俄比亚自古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有一次,前以色列驻埃塞大使格罗斯曼先生邀请《环球时报》记者喝茶。

他把记者带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希尔顿饭店的一间套房前。门一打开,迎面就是一头蹲着的镀金雄狮,把记者吓了一跳。大使笑着说:“你知道这狮子的来历吗?这是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的宝贝,这间总统套房原来是专为他准备的,所以才会有这头狮子。”

根据史书记载,埃塞的开国皇帝是女王舍巴与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私生子。由于所罗门王所在宗族的族徽是一头被称为“犹太之狮”的雄狮,因此这头雄狮自然而然成为埃塞王朝的象征。埃塞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即位后,不但在1948年建立“狮子园”,亲自豢养许多狮子,还不惜工本,带着狮子周游欧洲列国,引起很大轰动。说起埃塞狮子的确与众不同,它比别的非洲狮块头小,毛更黑亮,体态优雅,被埃塞人奉为国宝。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狮子,一度成为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人的时尚。

然而成也狮子,败也狮子。1970年埃塞爆发大饥荒,饿死很多人。结果一张皇帝塞拉西给狮子喂鲜肉的照片引发了政治暴动。1975年塞拉西被反对者用枕头闷死。一代“雄狮之主”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扼腕!

埃塞人是十分尊崇传统的民族。显然,他们忘不了狮子,也忘不了悲剧的历史。塞拉西的遗骸被发现后,埃塞人将其迁到首都著名的“圣三一”教堂内安葬。他的石棺上方有一幅巨大壁画,内容就是塞拉西接受意大利侵略者投降的历史一幕。

狮子园遭遇窘境

埃塞俄比亚原来是一个植被非常丰富的国家,20世纪初的时候,全国森林覆盖率高达50%左右。正因为如此,埃塞俄比亚的动物也非常之多,当然包括狮子。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埃塞森林覆盖率仅余2.7%。动物也自然减少,只在南部一些国家森林公园和原始部落附近还比较多见。

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大学附近,有一个著名的“狮子动物园”。这个狮子园是埃塞俄比亚的主要旅游景点,地位上就如同北京的长城、故宫一样。然而前年有一则与这个狮子园有关的消息传遍了世界———狮子园由于没钱饲养狮子而不得不毒杀一些幼狮。这不能不让人对埃塞俄比亚狮子的命运发出感叹。

狮子标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幸不光发生在人工饲养的狮子身上。目前,埃塞野生狮子的数量也减少到不足1000头,它们偶尔会在有人烟的地方出没。几年前,在埃塞西南部的卡法地区,7名男子将一个年仅12岁的少女绑架到野外毒打,逼她嫁给其中一个男子。就在她大声哭叫之时,3头凶猛的狮子突然冲出来,将几名歹徒赶走,然后温柔地守护在小女孩身边,直到女孩家人和警方闻讯赶到,3头狮子才悄悄地转身离开。

如今,野生狮子在埃塞俄比亚是难得一见,但狮子的标志却无处不在。通用的硬币背面就有雄狮头的图案。在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的国家剧院旁边,赫然耸立着一头数米高的铁狮子,它似乎是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埃塞最豪华的五星级饭店喜来登饭店正门前挂的也是狮子徽标,甚至连首都出售的一些饮料和小商品也以狮子命名。

古代俄罗斯在彼得大帝时代之前,各阶级共同的理想的女性美,是年轻、健康、肥满等等。所以,所谓“两百斤的美人”才是典型,被称为“密丝俄罗斯”(俄罗斯小姐)而博得人们的赞赏。

在古代妇女中,饰痣之风十分流行,这在中国称为“花钿”,也盛行于印度、阿拉伯和埃及,15、16世纪左右则流行于欧洲。饰痣有圆形、星形、新月形等各种形式,是女性脸庞上的化妆重点。

在古希腊有女性剃除阴毛的习俗,这是女性的化妆术之一,他们称之为剃清“维纳斯之丘”(女性下体的三角丘部位)。这种女性剃除阴毛的习俗,除了古希腊外,也盛行于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各地。中世纪的阿拉伯女子往往在沐浴时以脱毛剂去毛,从卫生观点来看,这种习俗在气候酷热的地方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当时的人们也认为,女子阴部无毛是馥郁的年轻美的象征,可以使女子充满了小姑娘似的处女的美。

性吸引力既要靠视觉、听觉、触觉来感受,也要靠嗅觉来感受,于是香水就应运而生了,对于女性化妆术来说,香水不仅可以消除体臭,而且能够吸引男子。人们以麝香猫的香囊为材料,混合植物油,成为液体;或是用油脂凝成乳酪状的香油;此外,也以龙涎香、没药为香料。在古罗马,人们常在洗涤器中的温水中,滴上香水,浸入海绵,以清洗局部。在中国,则多半使用薰香。

当然,两性的性交往,能否获得性快乐和性满足,不仅仅是性吸引力强弱的问题,而是和双方的感情、态度和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问题,就是性技巧。

从现有资料看来,古代的性技巧的问题上,东方比西方先进一些。纯粹地论述性爱及性技巧的书,尽管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已有了《爱经》,但是2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素女经》、《洞玄子》等一系列的性爱著作,公元前4至5世纪印度的《欲经》(又称《印度爱经》、《卡玛箴言集》)和古代阿拉伯的一些性爱著作与传统方法,都比西方丰富得多,深邃得多。

应该说,古罗马的《爱经》是古代西方最有价值的一本性爱指导书籍。可惜,这一本有用的书被以后基督教的影响所削弱以致泯灭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西方人几乎不知性爱技巧为何物。当古代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文化开始进行大交流,东方文化(包括性文化)中有许多内容使西方人目瞪口呆。据说,第一批英国人进入印度的一些神庙,目睹壁上密密麻麻、令人目不暇接的作爱姿势,竟热泪盈眶地拜倒下来。

在西方,早期的基督教认为,性行为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基督徒”,而不是享乐。教会对教徒的性生活做了很多干预,他们曾发明一种厚重睡衣,只在紧要的部位开一个洞,妻子穿上这种睡衣,丈夫则在洞中“播种”,而避免其他任何接触。但是这种睡衣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于是教会又规定夫妻只能以男上女下的一种姿势性交,如果采用别种姿势,则需接受处罚。教徒必须坦白交代他们是否有这类“丑态”,如果其中有一种姿势被认为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就必须处以7年的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