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调唱名法,固定唱名法,这两个东西最困扰国内的音乐爱好者。看过多种国内的乐理书,哪个作者也没把它讲得让人信服。我写这篇不是要帮他们的忙,仅仅谈谈我的理解。
这问题的由来我以为是中国人音乐教育体制自己造成的。五线谱的发明为世界性的记谱和阅谱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尤其在音乐界通行十二平均律之后,唱名的出现使得每个在五线谱上所标出的音符有了固定音高的概念,即按照声学的依据,使每个唱名有了特定的震动频率,因此固定唱名法得到世界性的认同,也并无象在中国这样引起过争议。
1840年由一个法国人发明了简谱并传入中国之后,事情在中国变得复杂起来。“五四”时期和国民党时期,音乐学生还是受到比较正统的西式音乐教育,到了共产党时期,先是“抗美援朝”,后是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群众运动,五线谱就没那么吃香了。革命歌曲要普及,大家都要唱,五线谱就显得拖了革命的后腿。中国歌曲和一些乐曲多以五声音阶构成, 12个音简化为7个音这就更使简谱大行其道。现在的音乐教师总抱怨学生音准不好,要加强视唱练耳,殊不知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音乐环境从小就不健全,对于临时符缺乏足够的概念,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整整30年间将临时半音当作资产阶级作曲家的靡靡之音,甚至对4和7这样的天然半音也颇有微词。我是那时候过来的,这里不少朋友可能不能理解,请听听而已,不要和我争辩这些政治问题。
简谱在中国的这种环境下,正好找到了最适合它生长发育的土壤,学7个音总比学12音要容易许多。我在此不是要否定简谱这种形式,而是要说明它在中国的运用过了头,导致很多人见了五线谱望而怯步,影响了对音乐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首调唱名法可以说基本上是为简谱而服务的。人们发现一个大调全音阶永远遵循的是两全一半,三全一半的原则,因此不管调性如何变换,用7个数字(音名)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一般的歌曲;而用固定唱名法要兼顾12个音,模唱效果很别扭也难于掌握固定音高,因此唱出来似乎不富旋律性,其实这是个习惯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首调唱名法是适合歌唱的,即使使用五线谱也有现实意义,而固定唱名法对于西洋乐器的演奏和练习更加实际,谱上的音高正好配合乐器上的音高位置,非常省事。国外尤其是欧美只使用固定唱名,无论声乐还是器乐。既然谈中国的事,我以为首---固的问题都应得到重视,两者都会当然最好。固定唱名法不用多说,是什么音就唱(奏)什么音,对号入座即可。首调的练习也没什么捷径可走,除C调外都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如同做算术作业,进行简单的公式(位置)推导。有人原意从D调开始一直往上升,也有人原意从G调或F调开始按照升降号多少来练习。这个过程很枯燥,找个熟悉的歌,拿张五线谱纸自己移调,熟悉该调号下的位置,练多了,位置就熟悉了,唱到如唱C调一样自如也就算合格。
用会了五线谱,简谱难道还在话下吗?只会简谱如何能弹钢琴呢?和声学学起来也会很吃力的。一个柱状和弦要表示出来要看花眼的,再配上低音谱表竖起8个数字实在不雅观。因此五线谱的掌握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急待要解决的问题,首调与固调都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