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歌手成熟和成功的标志,在于有没有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演唱风格.换一句话说,就是有没有唱过一首被听众认可和接受的原创歌曲。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而要做到可谓难上加难。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各大音乐学院、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各大专业文艺团体的独唱演员,尽管他们可以把教材上的保留曲目和传统的民歌,唱的神形兼备,乃至在政府,甚至国外举办的各级声乐大赛中频频获奖,但在这千千万万的学子中,能唱火一首在听众广为传唱的原创歌曲者,却是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歌者没有形成自身的演唱风格。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呢?
道理纵然有千千万万,但我以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声音不要过于通畅,声音在局部范围的阻塞,可以产生独特的个性。(或胸腔、或咽腔、或鼻腔)
不过就美声唱法而言,由于其核准声音是否洪亮、金属、通畅及共鸣和声音的穿透力的标准,更多地具有共性,所以,要让歌者在声音上突出与众不同是很困难的。
他们的成功还是靠演唱难度极大的歌剧咏叹调和古典艺术歌曲的保留曲目为依托。个别能演唱原创歌曲的歌者,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演唱以各少数民族愿始音调的原创歌曲。不过这种原创歌曲,其创作成分已经很少很少,大多数只不过是改编民间歌曲而已。
所以,美声唱法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百姓的真实情感方面,一直是个问题。
然而,通俗唱法却截然相反。美声唱法虽然有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及中国等不同学派,但其声音的本质还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是本国语言上的一点差异而已。
通俗唱法的流派甚多,几乎因人而异。如何唱好一首原创歌曲及如何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几乎要完全依赖于作词、作曲和配器。换一句话说,词曲和编曲及后期制作的好坏,似乎比演唱本身还要重要。
但这样说恐怕略欠公平,大家都知道歌者与作者,在歌曲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鸡和蛋之间的关系,没法分出先后和轻重。
通俗唱法的歌者翻唱一首已经窜红的歌曲,速度之快,以假乱真的本事让人叹为观止。绝不象美声唱法的歌者,经常用几年的时间,练习一首保留曲,还常常不着调。
通俗唱法的歌者,音乐的综合素质都不是太高,很多人甚至不识谱,但他们的听觉记忆惊人,有些新歌听个几遍就可以做到神似。
而一旦让通俗唱法的歌者,演唱原创歌曲时,由于不识谱,更伤脑筋的是,没有了模仿者,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据说很多港台歌星,如果没有歌曲的样带做参照,几乎是不会唱歌。)
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作曲家的言传身教。但作曲家毕竟不是歌星,他们的示范演唱带有很哼唱的痕迹。
再说,他们嗓音的变化也不见得适合自己写的歌曲。
更糟糕的是他们的音区和通俗唱法的女歌手相差4--5度,高八度唱太紧,低八度太松。更要命的是,通俗歌手的听觉记忆太好。所以,模仿总是走弯路。
然而,通俗唱法的歌者,毕竟有着嗓音的个性优势。
我以为获得成功的秘诀是:能够解决录音和泡棚的问题,在广播级的录音和成熟音乐制作人的监制下,不断试唱各种不同风格力所能及的作品,调整自己的声音状态,鉴别出不同的感觉,让自己的声音和作品听上去好听,并且最终能够打动人。此时,你自己的演唱风格就形成了。
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很难,要有足够的悟性和资金。但比起美声唱法而言,总算是还有路可走。
美声唱法的缺点是没有个性,通俗唱法的缺点是个性太强;美声唱法的歌者在演唱歌曲时,总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相同的感觉,通俗唱法的歌者在演唱原创歌曲时,找不到参照的演唱方法。
有一句圈内行话,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那就是:歌好不好,不是写出来一看就知道的,(对于美声唱法也许如此)而是做出来才一听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