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跳远助跑距离的几种方法


    跳远是我国普遍开展的田径运动项目之一,在大中小学和业余体校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从事跑远项目的活动。因而在助跑教学训练中,如何测定跳运助跑距离的问题是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和跑远爱好者都很重视的问题。那种在跳远训练中只重视起跳和空中动作,而忽视助跑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在跳远训练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跳远运动员平时跑的速度很快,但到跳远助跑时速度却不快。也就是说他的速度在助跑中用不上,水平速度利用率低。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平时跑速度,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发展助跑速度,以提高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利用率。
    在跳远助跑中不仅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发挥最高速度,而且要同时做好起跳的准备,并在助跑技术要比短跑技术复杂。运动员要根据个人特点采用一定的步数、距离、节奏,跑的动作要放松连贯,整个助跑过程要逐渐加速,以确保准确、快速完成起跳。这就要求跳远运动员不仅要跑的快,而且要放松自然,有节奏,并且还要跑的准确。总之,跳远运动员助跑时要求步幅开阔,快速流畅,连贯协调而富有节奏。与短跑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由跳远自身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对跳远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时要区别于短跑,应根据跳远项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安排。现就跳远技术教学训练课中如何测定助跑距离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1、走步法:在通常的情况下,采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数乘2减2等于走步数, 如助跑8步:8ⅹ2-2=14步。若助跑步数超过10步时,则每多助跑一步增加走两步的距离,如助跑12步:(10ⅹ2-2)+2ⅹ2=22步。经过反复助跑进行调整,最后确定下来。
2、测量法:先把自己要跑的步数告诉同伴,然后从起跑点向起跳区加速助跑;数步的同学站在起跳区附近一侧,数助跑人一侧(左或右)腿跑至起跳区附近落脚的步数,看清最后一步的准确落脚处,立即做出标记,最后将步数乘以2即是他的实际准确落脚处。经过几次练习调整好步点,确定起跳线。
3、节奏法:不同的学生,他的助跑速度及助跑距离不同。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注重自己的助跑节奏,以便能发挥正常助跑速度,跳出水平。最后四步段不变,加速段因人而异。
4、区域法:在助跑道上划好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段为预跑段,第二个区域为加速段,第三个区域为最后四步段。预跑段的步幅可作高速区域,加速段和最后四步不能随意调整,充分发挥自己的跑速。
5、缩减法:踏跳不准时,不要单一地往后移起跑线,这样一来,不能避免踏过起跳线,因为学生存在怕踏过板或踏不到板的心理,所以最后踏小步或跨大步,同样会犯规。若采用缩减法,缩短自己预跑段的步幅,当踏上加速段的标志时,正常加速跑速段和最后四步段,效果要好得多。
6、保留法:运动员在助跑道上划好标志后,将起跑线往后移30厘米,如果是比赛或考试场地比平时要好的话。这个保留数可适当增加,特别是第一次试跳,保留数更应大些,以免踏过线给自己心理带来障碍,随着跳次增多,保留数应相应减少。
7、固定法:在助跑距离确定后,练习时要做到起跑姿势困定,起跑第一步迈出的腿固定,助跑的距离固定,加速的节奏固定。这样可提高助跑步的准确性。
8、移动法:在距离踏跳区前沿15-20米处划一条基准线。学生第一次试跳必须从基准线开始助跑,老师或同学在踏跳区外观察试跳者踏跳脚的落点,看是否能踏准,若超过踏跳区,就指导试跳者用自己的脚量出超过的脚数,然后从基准线处向后移动相应的脚数。相反,未踏到的话,就将起跑线往前移。
9、九七法:所谓九七法,就是走九步跑七步的丈量法。从踏跳区前沿开始,向助跑的相反方向走九步(正常行走),接着再跑七步(加速跑),其最后一步的落点,就是助跑的起点。
10、基准法:丈量步点时,先运用“九七法”划出各自的基准点,然后进行试跳,试跳过程中倘若步点不准确,可采用移动法加以调整,直到调准为止。基准法集“九七法”和“ 移动法”之所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和纠偏能力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动脑、互相纠编,共同提高。
11、步长测定法:步长测定法是根据跳远助跑加速段步长递增的规律和快跑段步长基本衡定的规律,由学生用自己的脚长分别丈量加速段和快跑段的步数的总“脚”数来测定助跑距离的一种方法。
具体做法:
1、让学生在能够留下脚印的跑道上(或穿钉鞋)采用固定的起跑姿势,从起跑线上开始作助跑式的加速跳。跑后运动员从旁返回起跑点,再从起跑点依脚印用自己的脚量出加速段每步步长为几“脚”,并了解到第几步步长不再增加(一般在第10-12步),这一步的落地点就是加速段的终点,也是快跑段的起点,通常称它为“第二标记点”。从起跑点至第二标记点的各步步长的总脚数即为加速段的助跑距离。
2、再从第二标记点开始,用自己的脚继续往前量出6-8步的总脚即为快跑段的助跑距离。
3、把加速段和快跑段的总脚数加起来为全程助跑的距离(参见表一)
12、计时测定法:计时测定法是根据百米跑时在60米以内可达最高速度的一般规律,采用分段计时测出达到最高速段来确定全程助跑数和距离的一种方法。
具体做法:
1、把60米分成加速段和快跑段,前20米为加速段,后40米为快跑段。
2、在40米的快跑段中每隔5米设一标记点和计时器。
3、让学生在60米起跑线上,用跳远助跑开始姿势起跑跑60米,并从中测出快跑段每5米的速度。
4、比较快跑段每5米的速度求得达到最高速度段,并在此段落内确定全程助跑的步数和距离(见表二)。


表一:
助 跑 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每步步长 4·4·5·5·5·5·6·6·5·7·7·5·8·7·5·8·7·5·8·7·5·8·7·5·8·7·5·8·7·5
脚 脚
加速段共12步77脚 快跑段共8步62脚
全程助跑共20步139脚


表二
60M
加速段 加跑段
20M 25M 30M 35M 40M 45M 50M 55M 60M
最高速度段
全程助跑18步,距离37.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