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策略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并非一种知识特性,而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是一种新的观念、意识、思想、精神和行为的系统性的体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
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很逼真——基础牢;美国、日本孩子笔下的苹果奇形怪状——创意浓。我认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怪状”,而不要太“逼真”。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要放手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问题,争辩问题。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已准备好的梯形,并提问:“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学会什么?”受知识延续性影响,学生会很容易回答“要学会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师进一步发问:“解这个问题先要干什么?”“先要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也是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教师加以肯定和鼓励,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这样,一问一答,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并激发了创造性学习的欲望,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前我们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你们能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学生的回答确定是能),那么就用你们手中的梯形动手试一试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方法多起来了,有的说用“拼揍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的说用“分割法”,把梯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这样,梯形的面积公式很快就从学生实际操作中产生了萌芽。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自学”强调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讨论”是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生在自学讨论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问题,找到答案,对学生会充满无限的乐趣,拓宽思路,而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个个抢着回答,我知道:“小数除法的意义跟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的运算。”我还知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的。”我还知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它的商是一个小数,而且商的小数点要跟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这样,新授的知识在学生争辨中被掌握了。
三、讲究教学技巧,引发创新激情
下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摄影师想给正在弹琴的儿子拍照,左摆右看,总也没有一个合适的角度,这时摄影师就说:“想想看中音咪在哪里?”儿子听了爸爸的话很快就弹了一下中音咪,而这时正是摄影师要寻找的最佳角度,拍出后,效果特别好。这位摄影师就抓住了儿童的心理,与其直接说出弹中音咪,不如用疑问的语气暗示他自己思考、寻找中音咪,而弹出中音咪。我想: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从中学点技巧。如:教学简单应用题,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与其直接写出要求的问题,不如问同学们,这两个条件能求出哪些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以求出男工和女工一人有多少人?”有的说:“可以求出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多少人?”有的说:“可以求出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多少人?”还有的说:“可以求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在同一种条件下,创造出了多种要解答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而迸发出无限的创新激情。
四、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创新新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引导、调控、解答的作用,应该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等老一套的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局面,使学生愉快地学得知识,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