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小群体”活动形式


摘要:小群体形式活动教学模式,对提高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意义,是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之
一。本文就“小群体”活动模式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群体;活动形式;综合知识能力;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807.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2714 (2005) 0120113203

  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几十年来的课堂分组形式,绝大多数是固定的行政分组和男女分组。在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上分组活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太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缺
乏活力和社会学基础。根据现代教学观点,我们提出了“小群体”和“一物多用”等形式,经几年的实
验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知识能力的应用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1 “小群体”活动形式的意义和作用

1. 1 小群体活动形式加速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体育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培养出来的人要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中小学体育属基础教育范畴,从增强体质出发,达到育人终极
的目标。如何检验育人的效果呢? 主要看走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状况与质量。人的社会化是检验质量
的客观标准,所以让学生有机地接受社会化知识是必要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学习知
识技术及行为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人只有经过社会化才成为真正有意义的人。人的部
分高级神经活动,需要社会交往。事业的成功,才智的发挥等都必须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发展。体育的
群体活动形式,个体可以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发展。体育的群体活动形式,带来的社会群体组合。群体
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形式,个体可以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群体意识,表现出社会行为,这是体育课特
有的教育功能,是体育课的优势所在。实行自由组合的小群体活动形式,课堂就形成了简化了的社
会。为了能较快地转入社会化,体育课堂所表现的社会行为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当人以独立的一员出现在社会关系网上时,社会属性则成了他的行为主控
制力量。无论哪个民族、自然的生物素质再好,而社会化水平很低,那么这个民族是无法与其他民族
抗衡的。所以要促进人的社会化加速人的社会化过程,提高民族的社会化水平,这是至关重要的教育
任务。体育教育对人的社会功能的开发有特殊作用,也是体育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1. 2 “小群体”活动形式加强了人际交往
以自由组合为主的小群体活动形式与固定的行政指令性小组活动形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富
有情感色彩。情感可以提高兴趣、意志、竞争意识和兴奋激情。对体育活动起着动力、导向、维持、促
进和强化作用。因此也为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练习境界起着决定作用。

由于小群体的情感色彩作用,使体育活动中心理活动现象向着良性积极的方向发展。小群体不


仅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也可以影响群体以至社会的情绪。小群体活动的形式,加强了人际关系交
往,人际关系交往是体育活动中追求的目标之一。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人类的社会交往,同时又是个
体本身发展的方式。交往既作为社会的现实,又作为人际关系客观存在。体育活动的交往,是在各种
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都在不停交往。(关系正常时、非
正常时、敌对时)学生步入社会时,遇到各种“敌对”关系,行为就要求学生有瞬间应变能力,有理、有
利、有节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所以被迫的交往行为,并不是坏事,而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

交往与活动是统一的,只要有活动必然伴随着交往,只要有交往就会出现"角色"、个性的情感交
往,就会出现心理感染。暗示、提示、动作模仿与情感交流等,交往过程中以上三种功能有自身的发展
特点。首先交往是多方面的,多向性的,不像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而是在传递过程中不断的形成,修
正、扩大,逐渐明确,深化和继续发展完善的过程(包括受阻和变形) 。因为参与交流的每个人既是客
体又是积极主体。每个人都在交往活动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每个人在
头脑中都有自己成熟的活动计划,活动形式与活动方法。在群体活动中每个人都设法把自己的活动
计划与技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群体意识又往往会把各人的活动计划,形式与方法加以调
整、修正、基本统一,使之合理化。这中间自然的表现出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过程,从而成为群体活
动的总计划。表现出群体性与群体优势。由于交往的这些优势所在,不管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情感交
流,社会意识等多角度来看都极大的丰富了体育教学,这正是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功能目标。

1. 3 “小群体”活动形式,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
经过几年的观察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的生活里不拘一格的“自由式”相互交往所占的比重不断增
加。它表面组织的集体之外进行的,是在友好的小群体成员中进行的,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学者认为
这种现象是由于教育和文化日益普及,思想开放的原因。有的认为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的
变化原因。独生子女家庭中无兄弟姐妹可玩,在他们的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失去平衡与完整性,因此不
得不在组织小群体过程得到满足。所以小群体组织形式就应运而生,这与社会发展特点有关。还符
合他(她)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是青少年自发的交往,是任何外界力无法阻挡的。这种小群体在社
会中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小群体的调节作用也大大加强,而且交往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只能因
势利导,充分利用这种小群体交往的心理学机制,对小群体活动形式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利用这个有
效的教育渠道,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和培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小群体交往是青少年的社会化生
活的开端。它在人体一生中将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群体交往会左右着社会关系中发展的,交往的手段和方法日益丰富,交往的领域和功能不断变
化、扩大。小群体是社会过程中必要的活动形式,它只会逐步加强,不会减弱。小群体活动是自我认
识和自我确认的良好条件,使群体成为对个体有意识的交往领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认识自己的
手段。在交往中要不断的调节自己的行动、规范,逐步形成个性特征,这就是特有的教育功能。

群体交往的心理的实质是“信任”,开始是群众的表层信任,群体中还有更小的群体,即2人~3
人关系特别亲密,它们似有形又无形的存在着。这说明小群体层次的交往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信任的
要求,这是信任心理特征。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现在假设一个是人,他对世界的关系是人的关系,在
这种情况下,你只能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青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和成人交往时不必“交换
信任”,因为成年人不接受也不珍惜他们给予的信任,而且不会用自己的信任给予回答。这就造成了
青少年与成年人甚至跟父母、老师交往中的障碍,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缘故。在我们某
些家庭中,学校里,班级中,常被班主任严格管束与监督,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乱说乱动”他们
的言行时刻加以干涉,好像温室的花朵,所以还有人称之为“温室教育”。他们有压抑感、缺乏独立性
与主动精神。他们一旦摆脱监督,则更加强烈的要求组织小群体,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情景性,更
向往于小群体。这符合青少年追求独立性,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1. 4 “小群体”活动形式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观追求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实际知识能力的应用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友爱的小群
体是发展和培养个性的好形式。因个体在群众中有情绪上的“满意感”,同时也确认"满意感"产生于
·114·

.和谐的人际关系。“满意感”可以提高群体活动积极性,提高运动技术,从而提高共同活动的作用与
效果。个体也只有在群众中才能得到个性的发展,提高个体素质。群体对个体在教育影响上起“超
常”的积极性,能吸引个体力量以至达到课堂中的标准和要求。

从实际中发现群体的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水平,而个体的个性又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人的个
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存在的。个性和人的意识则产生于活动、认识个性的过程,也
就是人在群体活动中个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说个性是群体活动中个性产生和发展的过
程。可以概括说个性是群体活动的条件,又是群体活动的产物。群体活动中个体成员必须相互理解、
而且接受支持群体活动的目标、动机以形成统一的意志。群体不但会协调默契、而且建立起特殊的关
系、表现友谊、同情、亲密友好,这无形中也就培养了个体的良好个性品质。

实践和理论中发现,群体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很大。所谓人格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
体。这种特性表现在体格上的特性,如坐立行走姿态,健康状况等;在精神上的特性,如心理承受力,
特殊能力上的特性,如运动技术的发展提高;气质上的特性如愉快或抑郁、勇敢或懦弱;意志上的特性
如积极或消极、果断或犹豫;品质上的特性如忠诚与虚伪、公正与自私等。以上的特性通过群体活动
影响特别大。所以说一个好的群体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在群体间个体间交往的手段多样、方式多变
复杂、层次明、频率大,对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有独特作用、能激发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对个体的兴
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意志等,个性的特征,表现得非常充分从而也就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总之,小群体活动的形式产生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都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发展目标。

2 “小群体”活动形式的组织

  要注重宣传工作。从理论上讲清楚,在老师号召和诱导之下由学生自由结合产生,要完全建立在
自愿的基础上。注意类型兴趣相同型、技术接近型、生活友好型、地域接近型、体质相近型、性格相似
型。注重他们向社会外延伸、小群体相对稳定可几年不变、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还会延伸课外活动、校
外活动(远足、旅游等) 。注意当时的身体状况、技术特点的难易、仔细观察个体的横向流动,提高学
习兴趣与效果、发挥专长、发展个性。

小群体也有因某种矛盾而解体又重新组合,这无关大局也不是坏事。小群体都要有自己推选出
来的领导者,指导者领导相对稳定、指导者会临时产生,他们各负其责。小群体的初期、受群体规范的
拘束。一但小群体相对稳定就会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有一套的管理方法。因此要培养好小群体骨干
与领导者。凡是小群体开展得较好的班教学效果则好,教学质量提高迅速,主、客观的积极性都调动
起来了,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小群体”活动形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 1 学生过于注重群体的狭隘价值,不注重与其他群体联系,吸取优点,只注重自己群体利益,
不能正确对待其他群体。
3. 2 防止学生形成自我隔绝,希望独立于其它群体和集体之外,不愿意接受成人、父母、教师的
干涉、教育。当群体中有不良行为时,进行袒护,不能正确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 3 在与其他群体打交道时,有侵犯行为,争强斗胜时忽视规则,忽视行为规范和出现群体的狭
隘道德标准和哥儿们义气。
以上几个问题,只要教师注意即时加强教育和正确引导,会较快得到改正和解决,使"小群体"教
学朝着正确而又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为为,褚跃德,毛志德,等1体育心理学[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2]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115·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