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家故居的诗句
旧居诗歌
流水悠悠
风吹杨柳,枇杷声声
催人归
燕来春又回
杨柳下一个老者
再寻故人
红了双眼
已是草屋变新居
旧人离去换新人
屡屡胡须
梦沉,人睡
旧居,无处寻
云雾里隐约
苍老的声音呼唤
归来吧,老伙计
似梦似幻
一个女子飘来
清脆的话语宛如歌声
再和一个少年情话缠绵
揉揉昏花的眼
我怎么去了那里
那个少女在招收
老伙计归来吧
这里才是梦的家园
旧居
你是永恒的'守候
扔下拐杖
随着熟悉的声音悠悠飘去
云里俯视
柳树下哭喊声不断
不停的呼唤
呼唤
没有尽头
秋风阵阵
吹开心扉
掏出心事晾晒
孤独与秋后的故事
溪水慢慢流
沿着河向东走
不见路的尽头
走过春夏秋冬
迎来秋后
青丝不知何处丢
霜染金秋
尽头
一步一步
迈向古老的城
走向沉睡
梦空
只剩下枫叶悠悠
小学优秀写景作文:参观老舍旧居
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鸟儿们唱着歌,花儿随风跳着欢快的舞蹈,多么愉快的一天又到了。今天,我们六一中队来到了北碚,去参观卢作孚旧居,老舍旧居,梁实秋旧居。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舍旧居。
来到了老舍旧居,四周施工机器轰鸣着,一楼一底的老舍旧居对面,立着高大结实的施工塔架。背后,则是一栋高高的.居民楼。而老舍纪念馆丝毫没受这些影响。进入老舍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老舍铜像,屋外种满了竹子、芭蕉,时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走进屋子,一种严肃感油然而生。在这间几平方米的小屋中,老舍却创作了经典名着{{四世同堂}}等许多著名作品。他一生笔耕不缀,有着“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然而,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四世同堂}}的漫画。
来到了漫画区,你瞧,他们逼真的动作表情,让我回到了那个时候。
这时,我仿佛回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被日军践踏的北京城。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他是最懂得是与非、爱和憎的人。儿子祁天佑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被逼投河自尽。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受当了汉奸。祁老人曾孙小妞妞被活活饿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唉!倭焰嚣张,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家庭离散,这是中国人想要的吗?何不推翻日本侵略者呢?
老舍曾经说:“我只有一只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我由青岛跑到济南,由济南跑到武汉,而后跑到重庆,这是流亡,是酸楚,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也就是八方风雨。”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老舍一直用他的笔战斗着,他很少像鲁迅一般战斗得铿锵亢奋,他总是用一种平淡不失讽刺的语言匍匐着,前进着。温柔的笔触显然比尖利的刀子更有威力,那文字正一点一点侵蚀着敌人的领地,告诉我们阳光就在坚持的后面。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华人民们,你们何时才能挣脱日本侵略者的魔爪,重见自由,一起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刘长卿《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的《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用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拓展阅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刘长卿
刘长卿的《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也是一篇佳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拓展阅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 -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