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游园不值的诗句


叶绍翁游园不值的诗句

叶绍翁游园不值的诗句

《游园不值》诗词叶绍翁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游园不值》诗词叶绍翁,欢迎大家阅读!

  《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叶绍翁。其古诗全文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言】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注释】

  ⑴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⑵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⑶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翻译】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想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下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查字典。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独自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逝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逝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逝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逝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诗词鉴赏

  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术花驄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鬚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鬓改,镜里颜凋。


  词人在此词中,以慷慨悲歌,气若贯虹的笔调,将少年的意气与老年的悲慨,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九华,山名,叶贤良居处,与作者为同乡。安徽青阳亦有九华山,似非此词所指。叶贤良,名字、事迹均不详。贤良,制科名,全称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叶氏当中此科,故如是称之。此处为以此词作答,系自抒怀抱,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起首三句,描写自己年少时精通韬略,且武艺高强。《阴符》,兵书名,相传为太公所著。战国时苏秦说秦惠王而不用,退而诵太公《阴符》,期年揣摩成,遂以合从说六国,终破秦国。二石,相当于现在二百四十斤,这是极言弓之硬,从而极写少年武艺之高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组的三个偶句,第一个字连用“一”、“二”、“百”三个数词,因此读起来如泉喷涌,咄咄逼人。接着以去声“更”字领格,统领四个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激壮之情随之奔涌而出。从内容来看,主人公身骑玉花马总(又名菊花青,是一种良马),马嘴里不住喷着粗气;手挥马鞭,鞭梢上发出响声。这就将作者少年时英勇豪迈的形象勾画了出来。

  “龙跳”二字,极言其书法苍劲有力,有如蛟龙跳跃。那种气势同他在《满江红》(金甲琱弓)中所写的“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如出一辙。《旧唐书。李密传》谓李密少时,曾将《汉书》一帙挂于牛角,一手提牛靷,一手翻阅书籍。“虬髯豪客”是唐人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性格豪爽而有才略。这里借喻所与交游者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谈笑皆堪折简招”,把他们的从游关系,写得那么随便、热烈而又亲切。在九个四言偶句之后,突然出现这一平仄协调的七言句,显得音律和谐,语调从容,从而反映出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带有儒将风度的英雄。歇拍三句略一转折,歌颂他怀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南宋备受北方民族压迫之际,这样雄壮的口号,真有一股振聋发聩、警动人心的力量。从语言上看,又恢复了四言格局,庄重之中饶有豪迈气概。

  整个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这样的形象,我们在稼轩词和剑南词中也可见到,气魄之豪迈,感情之激昂,或相仿佛;然就其侧面之多、形象之丰而言,此词容或过之。词的过片,先以一语扫过,随即描写现在。就上片而言是紧承“依稀记”的脉络:就下片而言,则有“扫处还生”之妙。“当年目视云霄”一句,表现了傲岸不羁的性格。“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慷慨悲怆,如闻叹息。“折腰”,反用陶渊明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今日之不得志。上句回忆当年,下句慨叹今日,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后一句的前面冠以“谁信道”三字,更加强了愤懑不平的`感情色彩。如果说前面格调基本上是高亢激昂的话,那么词情至此,便以苍凉深沉的笔调抒写壮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感情的浓烈,已是至极。

  “怅燕然未勒”四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二是李白《金陵凤凰台诗》所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老去”,也援用一典。《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垒块,一作磊块,谓胸中郁结不平之气。按词人为建阳令时,尝作诗咏落梅云:“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在他的一首《满江红》:之“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可见其胸中积有多少垒块,多少愤懑情结。这一切无处发泄,只能对酒狂歌,以酒浇愁。

  结尾三句全从上面的“老”字生发,用的却是形象化的语言。“休休也”,语出司空图《耐辱居士歌》:“休休休,莫莫莫。”辛弃疾失意后退居铅山之鹅湖,曾赋《鹧鸪天》云:“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刘克庄在《沁园春。三和》中也写道:“休休也,免王良友笑,屑往来忙。”这两首《泌园春》写的是同样情绪,而这里却格外感人,因为“帽边鬓改,镜里颜凋”两句,图貌写情,昭然如见。这是一个华发苍颜的形象,一个满腔忧愤的形象,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形象。

  综合来看,词之上片,慷慨而多气;词之下片,深邃而含悲。其中穿插多个典故,将其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诗词翻译赏析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前言】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词通过描写二人同游钟山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衡的依依惜别和赞颂之意。这首词词句婉约,语言清新朴实,别有一番气息。

  【注释】

  (1)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叶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称丞相,应该是后来追加的。蒋山:即钟山。

  (2)独立苍茫: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3)《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5)《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实至名归。

  【翻译】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翻译】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多情山鸟不须啼。”,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