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旅的诗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旅望》
王昌龄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初冬旅游》
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春日旅寓》
杜荀鹤
满城罗绮拖春色,几处笙歌揭画楼。
江上有家归未得,眼前花是眼前愁。
《旅次闻砧》
李中
砧杵谁家夜捣衣,金风淅淅露微微。
月中独坐不成寐,旧业经年未得归。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西陵峡》
杨炯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江上送友人南游》
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岑参和李白行旅诗的对比
在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条件之下,行旅之风盛行。李白和岑参两个不同派别的诗人在行旅诗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观赏对象和抒发情怀上。
大唐盛世,社会的繁荣稳定, -的开放支持,商贾的来往交易促就了唐代文人墨客外出游历。其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促进了驿站的发展,也开拓了不少道路,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系统基本形成,在主要干道都有了提供食宿的客栈、酒馆,这位诗人长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后顾之忧。政治开明使得旅游业逐渐独立,不再是政治的附属品,掀起了全国旅游的热潮,判别学识的标准成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行千里路”成为诗人的一项人生任务。在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碰撞,诗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在行旅途中,更容易收集创作素材,积累人生经历,产生心灵的感触,诱发创作的灵感,从而谱写出大量优秀的篇章。
一、从观赏的对象对比
(一)李诗――以山水花卉为主
山川大河向来是古代文人歌咏的对象,山水独特的形体被文人墨客寓以千万的深意。山体的奇峭秀丽,铮铮风骨;水体的烟波瀚渺,温婉动人都是诗人笔下瑰丽的色彩。
唐代诗人在游山玩水间体悟自然,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体会,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清晨登上北湖亭,遥遥眺望瓦屋山,表达出开阔辽远的意境。相对于山的`雄奇险峻,水的开阔、轻灵所能表达出的开阔胸襟和清澈明净顺应了观赏者积极向上和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李白的《游谢氏山亭》:“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体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和容纳天地的开阔胸襟。
在繁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唐代的花卉文化发展迅猛,各个阶层爱花、赏花、吟花,更以“吞花卧酒”,藉此来寄托高洁情操,丰富并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岑诗――以边关风物为主
岑参作为边塞诗人,行旅边疆要比游山玩水更多,所做一向对这些赏玩之景较少,对边关景物颂咏居多。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对边塞军队物象的描写深沉冷酷。塞外送别,风雪也成了可以玩味之物,胡琴琵琶伴随着羌笛在白雪地里幽幽送别竟也生出了别样的苍茫雄浑。岑参没有对山水草木有细致入微的欣赏,却在久居边关的风霜中写下祖国边疆的壮丽山川。岑参的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边塞风雪写的气势磅礴,奇妙而深远,将这寒冷的塞外风雪写得春意盎然。
《首秋轮台》是天宝十五年岑参居轮台第三年时所作,诗人久居边塞,心情惆怅,用初秋边塞风光描绘出心中无尽的怅惘。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异域”、“孤城”,“阴山”、“雪海”,所处之地就是如此的苍凉悲壮,荒远孤苦,使全诗基调沉重。颔联中“雁”的意象可以使人联想到大漠黄沙、寒冷孤苦等情感,故借雁叹孤寂成为边塞诗十分常见的手法之一。
岑参的行旅少了几分轻松自得,更多的是感怀羁旅之苦,通过边关风物映衬出凝重的情感。
二、从抒发的情怀对比
(一)李诗――感景娱情
唐代山水保持着原有的自然质朴之美,诗人沉浸在自然风光之中,往往能诞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欣喜之情,这种感情又往往能够引领诗人达到一种陶醉其中的状态。
李白的行旅诗表达出的惬意赏景之趣,期间叹发出愉悦忘忧之情,如《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为余谢风泉,其如幽意何”或者感古怀今,如《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诗人在享受行旅,通过诗歌记录自己在行旅途中所见所感,怡然自得,偶有情绪,也是潇潇洒洒的“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融于自然,陶醉其中让李白笔下诞出盛唐时期大好河山的各种情景,江山秀丽,社会繁荣,全然不见一丝愁绪,尽然是娱情于景。
(二)岑诗――感景伤情
岑参常驻塞外,看到的都是长河落日,观到的都是落霞孤鹜,笔下写出的都是雄奇瑰丽,辽阔壮远。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在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中体会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
天宝后期,大唐王朝政治腐败,安史之乱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岑诗就是自此成为了边塞诗人的代表。在大漠望而生畏的自然环境下,岑诗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概,又透露出几分英雄迟暮的惆怅。岑参在《火山云歌送别》为我们呈现出火云山奇异壮丽的景象:巍巍火山连成一片覆压在大地之上,漫天蔽空,小鸟被这厚重的威势惊吓得逃到了千里之外。火天相接,那一朵朵火云又挟卷着雨缭绕着回来。这样的瑰丽的景观描写辽阔宏大,自空中到地上,巧妙地接连起来,引出最后一句,由景入情,表达出怅远的离情别绪,友人远去的路就是诗人来时的路。
可见相对李诗,岑诗对于景物的描写是比较客观的。更显出苍茫、凝重,体现出浓浓的羁旅情怀和伤感。两位诗人都对大唐王朝的风物进行了描写,因角度选材经历的不同,各有风采。
《木兰诗》习题精选
木兰诗习题精选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A.次B.回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A.多B.大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A.市场B.买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A.希望B.愿意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语文试题《木兰诗习题精选》。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参考答案
1.ACBA2.A3.C4.B5.B6.C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