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手法的诗句


设问手法的诗句

设问手法的诗句

关于设问的诗句

  篇一:古代诗歌中设问手法运用浅论

  设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中国古诗文中广泛运用,不但提高诗文语句的表达能力,而且取得了应有的审美效果。那么,什么是设问?设问就是自己突出问题,自己回答,或者不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无疑而问”,或者说“明知故问”的语言运用形式。其本质不在质疑,而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我们从“问而不答”式和“问而回答”式两个角度来看设问修辞手法的审美意义。

  首先,“问而回答”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义。

  “问而回答”式是设问修辞手法的最基本的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问而回答”式是运用得最广、最多的一种语言形式。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歌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一句设问,紧接着后一句回答。这种自问自答,明显地说明不是“有疑而问”,只不过是运用“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以此强调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一样深长,自己的愁绪如同河水一样绵延不绝。

  又如《木兰诗》开始四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诗中开始,木兰叹息,爷娘问女儿你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是因为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在这里,诗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并“问而

  回答”。爷娘听到女儿的叹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与爱护,就问女儿为什么叹息,女儿予以回答。在回答中,诗人不但表明了木兰叹息的原因,更是有助于推动事件的发展,而且在一问一答中引起读者的注意,更好地感受到木兰在叹息中所表现出的真情与伤感。

  其次,设问中“问而不答”式的审美意义。

  《五柳先生传》是田园诗人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属于纪传体文学。人物传记具有较强的真实性特点。梁时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过:“??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时人为之实录。”也就是说,文中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为自己画的像。

  文章开始,诗人以虚代实,暗示出自己是一个隐士,然后描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特别是文中所描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饮酒,每饮必醉;常著文,以此自娱等,真切地描绘出了一个不羡慕名利,不追求荣华富贵、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文章在最后的一段是赞词。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在叙事之后加上一段赞词来表达作者的意见。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人物传记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话作议论,也就是一种点睛之笔。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故事后,也加上“异史氏曰”的议论,这种方式,不但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引起读者的注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意思就是说,“对贫贱不悲伤忧愁,对富贵不追求渴望。”饮酒作诗,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他是无怀氏时代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吧?

  首先,我们来看,句中的“无怀氏”和“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在他们的那个时候,人民生活安定,恬淡自如,社会风气醇厚朴实。这在《礼记·大道之行》中都予以表现,在陶渊明自己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也给予了形象的展示。可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充满着“乱”与“篡”的动乱时代。怎样来表现?在文章最后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采用了“明知故问”的方式,明明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候的人,为什么要说“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呢?对此,我认为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从内容上看,是“明知故问”,却“问而不答”。陶渊明在文章的开始就说了:“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从文章的结构来说,是一种照应。但从意义上说,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照应。而是通过照应表现出来文章深沉思想情感。在古今(即上古时代与东晋时代)对比中运用设问,而且是“明知故问”,就给读者留下了审美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情感。从而感受到陶渊明隐居田园不正是置身于官场之外,表现出绝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坚守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善其身的人格品质吗?

  二是从作用来看,设问中无论是“问而回答”,或者是“问而不答”,这些都是“无疑而问”,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在文中,陶渊明他让读者思考什么?读者在阅读中,联系全文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设问中,认识到陶渊明之所以提出了上古时代,其实也就表明了陶渊明对那种充满着纯朴风气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从而认识到陶渊明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认识到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但不是消极的隐退,而是在思想上充满着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设问句在诗文中不但具有起着强调,引起读者思考的意义,而且还有有助于加强语句的情韵感,提高诗文的表达效果。

  篇二: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中的设问角度

  1.对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例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的热爱之情。

  3.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写景又透露出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表现技巧答题基本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古代题的解题技巧

  (1)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意象。

  (2)从情与境的结合上把握意境。

  (3)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意图。

  (4)明确题干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5)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

  (6)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7)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修改后工整地誊入试卷。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典型例题分析

  一,举例与分析

  望海楼米芾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第(1)题的答案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二,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2)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附答案及简析

  1.(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3.(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篇三:内容设问式默写题

  《观刈麦》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夏麦成熟景象的诗句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村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白居易在《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割麦的极度辛苦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妇拾穗原因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自愧”与“自责”。(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状况的诗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破屋漏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对“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为实现愿望,宁可自我牺牲”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离骚》

  1.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叙述自己极度苦闷的原因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改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死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诗句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的诗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遭贬抑,。(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屈原在《离骚》的结尾表明坚持理想,至死不变的诗句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有关设问的诗句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

  2.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蝶恋花》

  3.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正当中。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5.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8.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0.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杜甫《后出塞》“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12.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3.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4.王勃《滕王阁》“阁中 -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的《望岳》

  17.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关于含有设问的句子

  1、知道霍元甲吗?大侠,电视正演得红火呢!

  2、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把课本借给他了。

  3、这是什么颜色?是棕色的。

  4、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玩具赛车。

  5、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北京故宫。

  6、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7、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8、这东西简单吗?很简单。

  9、我会把你这位朋友忘怀吗?不,不会的。

  10、为什么小鸟会飞呢?因为它有翅膀。

  11、他是想继续升学呢,还是去拍电影?当然是升学。

  12、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13、是谁来掌控人类?当然是自然。

  14、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15、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16、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

  17、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18、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19、是什么使成千上万不同职业的人赶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我想,这主要是大家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20、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1、犯过错误的人用不用?用。

  22、东西掉到沙发下面去了,挪开沙发,拣起东西,才发现沙发下面藏着好多污垢,有很多灰尘,但并不是形容东西老的那种灰尘,是那种很脏,还有点毛茸茸的感觉的灰尘,为什么沙发下面那么脏?或许这就是被大家忽略的结果吧,沙发下面,平常没有人会去在意,也没有人那么驼背,于是脏东西就一天一天的堆积在那里,也许就像我们的缺点一样,我想把沙发下面扫扫,又觉得麻烦,于是又把沙发推回原处,遮住污垢,反正也没有人会知道――除我之外,唉……

  23、大家对老师肯定都不陌生,从小到大,谁没有接触过老师?在教材里都写了“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是老师真的有这么伟大么?我不觉得,天底下那么多的工作为什么让老师沾这么多光?不就是教书么?不就是辛苦点么?不就是功劳多么?每个月丰厚的工资,炎热的夏天,经常在有空调的办公室喝茶,寒冷的冬天,经常在办公室取暖,这就是在光辉的工作么?这就是任劳任怨么?不就是有些文凭么?有些老师看学生的眼神都是冷淡的,不称职!只是少数有爱心的好老师去顶起了这片荣誉,但为什么那么多老师滥竽充数,学生还在自己的作文里说老师的好?我想,是因为这样才有了社会上所谓的腐败吧,有强权就有腐败,没错,有强权就有腐败。

  24、大家都说乌鸦不是吉祥物,是祸害,为什么?这个我也不清楚,或许是不是因为乌鸦全身乌黑,又或许是某个多嘴的人看到了乌鸦,然后碰巧遇到了不幸事,就到处乱传,说看到乌鸦就会遇到不幸,可是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想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幼稚的谎言,可为什么这个谎言却流传了这么久?为什么乌鸦背了那么久的黑锅就没有人揭发?是不是因为乌鸦太渺小,太平凡了,又是不是这个谎言太幼稚了,太脆弱了?脚下的一颗小小的绊脚石谁会去在乎?没有人会想到它会绊断一个老人的腿。也是,世界太大的,大的出奇,不过,世界再大也大不过自己,是这样么?

  25、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6、吃零食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同的味道,比如说虾条,可是反过来想想,那是虾的味道么?虽说大家都说这是虾味,可是我觉得它的虾的味道一点也不像,就这样说吧,如果哪天来了一个外星人,让他吃了虾,再吃这些虾味食品,他肯定不知道这就是虾味,你觉得呢?还有很多的食品所谓的味道都和物体本身的味道不一样,我想,这就是用香料做的吧,呵,包装袋画着那么好看的食物,其实只是一点点粉粉,突然有种想打抖的冲动。

  27、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我想,这主要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协作精神。

  28、世界太大了,太杂了,没有人能管理,世界为什么就不能回归真实呢?每个人都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回归了,都变的真实了,那整个世界不都回归了么?我想,如果我们都能问心无愧的说,我回归了,那整个世界,就是天堂。

  29、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30、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31、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32、生命是什么?是墙角的砖缝掉进的那粒香瓜子吧!

  33、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4、设问句你会了吗?会了。

  35、如果一个人常年不能生活自理,还会迎来事业爱情的巅峰吗?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有一个人做到了,而且,还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36、人民币的信誉靠什么?靠稳定。

  37、牛吃什么?牛吃草。

  38、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吗?为了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怎么重,石块跟石块中间怎么窄,总是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

  39、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不是。

  40、猫,原来的我并不了解,但文章中可以看到猫高贵的影子,于是,猫在我心中就成了一个高贵的动物,希望能够养猫,猫真的那么高贵么?后来,从院子里捡了一只猫,身上黄白相间,可是我并不觉得它很高贵,一天只知道吃,饿的时候围着人团团转,还会耍娇,她吃饱了就自己趴到窝里睡觉,几乎目中无人,在我眼里根本没有一点高贵的影子,可为什么人们还要说它高贵呢?我觉得和这个词一点联系都没有,我后来才发现,其实它只是静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样子,可惜,它不配。为什么要“以貌取猫”,可能跟人们本身的习惯有所关联吧。

设问句的作用

  什么叫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例句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确定。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枪!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