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古诗意思


杜光庭古诗意思

杜光庭古诗意思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翻译赏析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

  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侭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前言】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上片写夜景,着力描写月色;下片转而抒发相思之情。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

  【注释】

  ⑴佳人醉:词牌名,《乐章集》注“双调”。双调七十一字,上片七句五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

  ⑵暮景:傍晚的景色。杜牧《题敬爱寺楼》:“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萧萧:萧条,寂静。雨霁(jì):雨过天晴。

  ⑶月华:月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⑷金波:本谓月光,月光浮动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白居易《对琴待月》:“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银汉:银河。温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⑸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

  ⑹书帷:书斋中的帷帐,代指书斋。高启《题天池石辟图》:“乃知别有缩地术,坐移胜景来书帷。”

  ⑺轩砌:屋前台阶。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⑻素光:月光。

  ⑼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泛指美女。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翠娥婵娟初月晖,美人更唱舞罗衣。”

  ⑽杳隔:远隔。杜光庭《川主相公周天后土诸神醮词》:“志切匡君,难申嵇绍之忠;山川杳隔,空抆袁安之泪。”音尘:音信,消息。白居易《忆微之》:“三年隔阔音尘断,两地飘零气味同。”

  ⑾凝睇:凝望,注视。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你看他嚬眉凝睇,如有所待。”

  ⑿厌厌:无精打采。

  ⒀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

  【翻译】

  傍晚雨过天晴,庭院里一片寂静。天高云淡,微风细细。在这如水月光中,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一般。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来到台阶前。

  月光高照。因为想念远方的妻子,远隔千里的音信在何处,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尽凝视。寂寞无法入睡。天色将明,仍独自倚着阑干。

  【赏析】

  上片先写夜景。“暮景萧萧雨霁”两句写玉宇在暮雨初霁之后的恬静、幽美和辽阔。“云淡天高”让人体味出阔大,而只有在静境中才会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也烘托了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之止才让人更鲜明地体察到“云淡天高风细”之景。下面三句紧承“暮景”二字,着力描写月色,“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夜空中,明月与银河交相辉映,波光闪闪,在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月华”、“银汉”原本既是博大又壮丽的自然意象,词人在这里更以“潋滟无际”四字来有意识地突出它们的浩瀚与无限。柳永是善于描写月色的,像流传千古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在一弯残月中寄托了万种离情;而《倾杯乐·皓月初圆》一词又在“皓月初圆,暮云离散,分明月色如晴昼”中写尽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这首词则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托词人的怀人之情。接下来,“冷浸书帷梦断”三句写词人因冷气侵入房中而从梦中醒来,披衣来到台阶上。这三句远承“风细”二字,由自然景物写及人的认为方式,以“冷浸书帷”来体现“风细”,并修饰“梦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词人因难耐月夜的清冷之气,而从梦中醒来,其实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说明词人在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梦断”而起。那么,词人为何一次次地从梦中醒来?不停打断他梦境的又是什么?

  过片首句继续写景,“素光遥指”,但“遥”字已透出念远怀人之意。“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片词人梦断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远在千里,音讯难通。一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尘”的她显得若近若远,若即若离,这正契合了词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怅。接下来一句“相望同千里”,远承“月华”,近承“素光”,从双方着笔,同望明月,借月传情。典出自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柳永不是苏轼,他是没有苏轼的旷达的,所以他“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一直注视着夜空中的明月,孤独惆怅,难以入眠,天色将明,仍独倚雕阑,其内心的哀伤由此可见。

  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_柳永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

  宋代柳永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

  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译文

  傍晚雨过天晴,庭院里一片寂静。天高云淡,微风细细。在这如水月光中,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一般。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来到台阶前。

  月光高照。因为想念远方的妻子,远隔千里的音信在何处,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尽凝视。寂寞无法入睡。天色将明,仍独自倚着阑干。

  注释

  佳人醉:词牌名,《乐章集》注“双调”。双调七十一字,上片七句五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

  暮景:傍晚的景色。

  萧萧:萧条,寂静。雨霁(jì):雨过天晴。

  月华:月光。

  金波:本谓月光,月光浮动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

  银汉:银河。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

  书帷:书斋中的帷帐,代指书斋。

  轩砌:屋前台阶。

  素光:月光。

  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泛指美女。

  杳隔:远隔。音尘:音信,消息。

  凝睇:凝望,注视。

  厌厌:无精打采。

  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

  创作背景

  柳永成年后离开家乡福建崇安县,虽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较动荡。羁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对羁旅漂泊的苦况有着深切的体会乃至清醒的认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词,这首《佳人醉》就是其中之一。观词中内容,此词应为早年远游时思念家室之作。

  赏析

  上片先写夜景。“暮景萧萧雨霁”两句写玉宇在暮雨初霁之后的恬静、幽美和辽阔。“云淡天高”让人体味出阔大,而只有在静境中才会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也烘托了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之止才让人更鲜明地体察到“云淡天高风细”之景。下面三句紧承“暮景”二字,着力描写月色,“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夜空中,明月与银河交相辉映,波光闪闪,在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月华”、“银汉”原本既是博大又壮丽的'自然意象,词人在这里更以“潋滟无际”四字来有意识地突出它们的浩瀚与无限。柳永是善于描写月色的,像流传千古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在一弯残月中寄托了万种离情;而《倾杯乐·皓月初圆》一词又在“皓月初圆,暮云离散,分明月色如晴昼”中写尽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这首词则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托词人的怀人之情。接下来,“冷浸书帷梦断”三句写词人因冷气侵入房中而从梦中醒来,披衣来到台阶上。这三句远承“风细”二字,由自然景物写及人的认为方式,以“冷浸书帷”来体现“风细”,并修饰“梦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词人因难耐月夜的清冷之气,而从梦中醒来,其实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说明词人在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梦断”而起。那么,词人为何一次次地从梦中醒来?不停打断他梦境的又是什么?

  过片首句继续写景,“素光遥指”,但“遥”字已透出念远怀人之意。“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片词人梦断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远在千里,音讯难通。一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尘”的她显得若近若远,若即若离,这正契合了词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怅。接下来一句“相望同千里”,远承“月华”,近承“素光”,从双方着笔,同望明月,借月传情。典出自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柳永不是苏轼,他是没有苏轼的旷达的,所以他“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一直注视着夜空中的明月,孤独惆怅,难以入眠,天色将明,仍独倚雕阑,其内心的哀伤由此可见。

  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佳人

  [唐代]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注释

  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夫婿:丈夫。

  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旧人:佳人自称。

  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赏析:

  杜甫的《佳人》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唿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里的《卫风·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翻译赏析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

  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侭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前言】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上片写夜景,着力描写月色;下片转而抒发相思之情。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

  【注释】

  ⑴佳人醉:词牌名,《乐章集》注“双调”。双调七十一字,上片七句五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

  ⑵暮景:傍晚的景色。杜牧《题敬爱寺楼》:“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萧萧:萧条,寂静。雨霁(jì):雨过天晴。

  ⑶月华:月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⑷金波:本谓月光,月光浮动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白居易《对琴待月》:“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银汉:银河。温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⑸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

  ⑹书帷:书斋中的帷帐,代指书斋。高启《题天池石辟图》:“乃知别有缩地术,坐移胜景来书帷。”

  ⑺轩砌:屋前台阶。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⑻素光:月光。

  ⑼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泛指美女。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翠娥婵娟初月晖,美人更唱舞罗衣。”

  ⑽杳隔:远隔。杜光庭《川主相公周天后土诸神醮词》:“志切匡君,难申嵇绍之忠;山川杳隔,空抆袁安之泪。”音尘:音信,消息。白居易《忆微之》:“三年隔阔音尘断,两地飘零气味同。”

  ⑾凝睇:凝望,注视。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你看他嚬眉凝睇,如有所待。”

  ⑿厌厌:无精打采。

  ⒀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

  【翻译】

  傍晚雨过天晴,庭院里一片寂静。天高云淡,微风细细。在这如水月光中,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一般。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来到台阶前。

  月光高照。因为想念远方的妻子,远隔千里的音信在何处,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尽凝视。寂寞无法入睡。天色将明,仍独自倚着阑干。

  【赏析】

  上片先写夜景。“暮景萧萧雨霁”两句写玉宇在暮雨初霁之后的恬静、幽美和辽阔。“云淡天高”让人体味出阔大,而只有在静境中才会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也烘托了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之止才让人更鲜明地体察到“云淡天高风细”之景。下面三句紧承“暮景”二字,着力描写月色,“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夜空中,明月与银河交相辉映,波光闪闪,在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月华”、“银汉”原本既是博大又壮丽的自然意象,词人在这里更以“潋滟无际”四字来有意识地突出它们的浩瀚与无限。柳永是善于描写月色的,像流传千古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在一弯残月中寄托了万种离情;而《倾杯乐·皓月初圆》一词又在“皓月初圆,暮云离散,分明月色如晴昼”中写尽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这首词则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托词人的怀人之情。接下来,“冷浸书帷梦断”三句写词人因冷气侵入房中而从梦中醒来,披衣来到台阶上。这三句远承“风细”二字,由自然景物写及人的认为方式,以“冷浸书帷”来体现“风细”,并修饰“梦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词人因难耐月夜的清冷之气,而从梦中醒来,其实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说明词人在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梦断”而起。那么,词人为何一次次地从梦中醒来?不停打断他梦境的又是什么?

  过片首句继续写景,“素光遥指”,但“遥”字已透出念远怀人之意。“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片词人梦断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远在千里,音讯难通。一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尘”的她显得若近若远,若即若离,这正契合了词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怅。接下来一句“相望同千里”,远承“月华”,近承“素光”,从双方着笔,同望明月,借月传情。典出自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柳永不是苏轼,他是没有苏轼的旷达的,所以他“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一直注视着夜空中的明月,孤独惆怅,难以入眠,天色将明,仍独倚雕阑,其内心的哀伤由此可见。

  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