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礼义廉耻古诗集


幼儿礼义廉耻古诗集

幼儿礼义廉耻古诗集

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①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②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③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④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

  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A解析:诱,引导。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C均为连词,相当于“那么”“就”;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些;B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

  【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B错在“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3分)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3)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

  (1)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

  (2)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

  (3)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解析:(1)“舒畅”1分,“摧挠”1分,句意1分;(2)“凡此”1分,“所以”1分,“调理”1分,“潜消”1分,句意1分;(3)“辄”1分,“因”1分,“绳墨”1分,“庶”1分。

  二

  22.作者写作本文是给(对象)看的。(2分)

  23.简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2分)

  24.(3分)作者提出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方法:

  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26.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3分)

  参考答案:

  22.(2分)社学的教师(只写教师也可)

  23.(2分)答案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孩子比作花木,形象写出了教育孩子时让他们顺着自己兴趣,多加鼓励,内心喜悦所能得到的好的效果。(2分)

  答案2:对比,强调了教育孩子时让他们顺着自己兴趣,多加鼓励,内心喜悦的必要性。(2分)

  24.(3分)方法: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1分)

  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2分)

  25.(2分)C

  26.(3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1分)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阅读题答案附译文

  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乏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心喜悦中心:内心

  B.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而:却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改废其绳墨绳墨:规矩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

  B.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

  C.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

  D.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一定能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11.作者提出了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什么?(4分)

  12.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2分)

  答案:

  8.B(3分)9.D(3分)10.C(3分)

  11.(4分)

  方法: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

  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

  12.(12分)

  ①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2分)

  ②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6分)

  ③语言顺畅,表达清晰。(4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性孝,士论多之

  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薄:攻击。

  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逆:迎战。

  D.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探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3分)

  ①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②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③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④凡三十五日而贼平。⑤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⑥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5分)(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5分)

  参考答案

  1.B(薄:迫近,逼近)

  2.C(①为守仁正直耿介,④为间接表现守仁智谋,⑥为守仁于学问上的造诣。)

  3.B(“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错。)

  4.(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胶浅”、“仓卒”、“部”、“执”的翻译。每个字1分,句意1分。)

  (2)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甚”、“乞骸骨”“举”“俟”的翻译。每个字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为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两军遭遇。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或者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明。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明史王守仁传》原文和译文解析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 -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勤王多指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B.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C.阳明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D.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对朝廷的贡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乡试之后,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他创立“阳明学”, -遍布天下;屡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朝廷颂功,时人称赞他为神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2)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参考答案

  4.D

  5.D(“生前”错)

  6.D(原文“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

  7.(1)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重点词语:喟然、是、笃信,句意准确连贯)

  (2)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重点词语:微、殆、甫,句意准确连贯)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天资特别聪敏,十七岁时拜见上饶娄谅,和娄谅谈论朱熹推究事物之理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研习学问),数年之后仍没有收获。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喜欢谈论军事,而且擅长射箭。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 -遍布天下,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呼。十一年,王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在此时,南方盗贼纷然并起。王守仁到了之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贼营,俘虏、斩杀七千多贼人.远近的人惊叹他是神人。十四年,朝廷命王守仁去勘察福建叛军。他走到丰城,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王守仁用计攻取南昌,朱宸濠十分害怕,发动南康、九江的全部兵力。丙辰日双方再次交战,官军败退,王守仁斩杀了首先逃跑的人。各军拼死作战,叛军又被打败。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臣子,官军突然来到。王守仁下令用小船装上干柴,乘风放火,焚烧了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部下的士兵追赶擒住了他。共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叛军。当初,京城听到叛乱消息,大臣们都很震惊恐惧。王琼高声地说:“王守仁在南昌上游,一定能擒住叛贼。”到这时,王守仁果然传来捷报。当此时,谗佞奸邪的人挑拨煽动,祸患变乱不可推测。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思恩、田州的土酋卢苏、王受造反,朝廷于是下诏让王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祸乱平定,王守仁已经病得很厉害,上书乞求辞官。走到南安去世,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穿着丧服哭着送别的。隆庆初年,朝廷大臣多称颂他的功劳。朝廷下诏追赠他为新建侯,谥号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