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眠古诗朗诵
今夜无眠的经典诗歌
今夜雪覆远山,
茫茫雪花飘落,
自在逍遥悠闲,
无忧无虑,
世界渐变换了容颜。
今夜洁白如玉,
晶晶闪闪,
淹没圆月星光,
绵延远方,
一切是雪儿的缠绵。
今夜风冷气寒,
清新神怡,
气爽心闲,
烦恼忧愁一去不返,
悠悠远远风拂明天。
今夜无眠,
岁月流逝难返,
花开花落四季辗转,
悲喜交集往事如烟,
人生征程曲曲坎坎,
几度风雨,
几度春秋,
志在心间,
义无反顾,
为了夙愿,
为了明天,
今夜无眠!
恍惚间,我已步入高二年级,进入新一轮的学习生活。我与《悦读》,从如今来看,倒像是与老友重逢。这一次,我心中有感而发的,便是由张炜所作的文章——《陶渊明——无眠的尊严》。
于我而言,“尊严”二字,便是这篇文章的字眼所在,也是其中的重中之中。阅读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段话来——“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巅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阅读全文,便可得知,整篇文章以陶渊明为中心人物,并用他自身的相关事例举例,来作为对“尊严”二字的诠释。
如文中写到,在陶渊明的时代,有人希望他是一个维护晋室正统、不与强权对抗的典型。由此看来,自以为是——便是那些的人弊病所在。他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对陶渊明加以捆绑。仿佛要以自己之手来操控这个“提线木偶”,当他放弃抵抗、任人摆布时,才肯善罢甘休。从而以此证明这个陶渊明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人”。
陶渊明虽然是一位诗人,本身文采斐然、小有成就。可就是拥有名气之后,他身居官场,所有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众人视野之下。哪怕在无意中做某一件事,也能被无心之人曲解为有意,并牵扯到他人的利益。
身处高位之人,都为“永久”保留他们的地位与权势所情有独钟。哪怕对其厌恶,也不得不顺应自然、独自咽下苦果,并坦然接受这一切,去做自己的分内之事。而陶渊明,他异常勇敢,没有选择妥协。他以自尊傍身,活出自己的人生。他没有选择众人给他安排的道路,他另辟蹊径,在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上一直走到尽头。
有一些人,为别人而活;而有些人,则为自己而活。
陶渊明的生活自由且散淡,皆是以他的兴趣爱好为主,言与行也不在处处对应强权与实政。例如,农家生活、打理族产的愿望和责任,还有田野和酒的吸引,等等,比比皆是。陶渊明就这么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不用看尽别人脸色,在不算冗长的人的一生中,单纯为自己而活。听美妙的曲,种喜爱的花,喝醇香的酒……
“尊严的表达是自由的,它发自人性的本源。”反抗并不是原罪。因不满于自身现状而奋发图强,才能让自己更有尊严地存活于世,从而见到这一世中都不曾见过的绚烂风景!
陶渊明的无弦琴阅读题
1、下列关于“陶渊明的无琴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关于陶渊明的无琴弦的记载是在沈约的《隐逸林》中,他认为陶渊明不解音律,因此才让琴上无弦.
B、为陶渊明做传的萧统明确的记载: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此后,家蓄无弦琴就成了渊明的逸事.
C、黄庭坚认为无弦琴更高的价值在于:酒后弹奏无弦琴是向友人表露真心的一种方式,别有一番深意.
D、现代学者不惜笔墨论证无弦琴的重大意义,而且多数论者认为这是陶渊明对老子“大音希声”思想的深刻体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热爱音乐,弹琴与读书、饮酒一样是他的一大生活乐趣.有许多诗句足以证明他“解音声”.
B、在“饮以素牍,和以七弦”这句诗中,明明表达有七弦,显然“无弦琴”是陶渊明在做“行为秀”.
C、陶渊明性情真淳,不会伪饰于做作,苏东坡的诗句“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是最好的'证明.
D、作者与苏轼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的观点一致:渊明知音,只是琴弦断了因家境贫寒的无力更换新弦而已.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人逸事,总会在流传中因人们理解有别、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的说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B、沈约、萧统等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不解音乐才蓄有无琴弦,但作者并不同意此说法,也不赞同现代学者认为陶渊明“大音希声”的观点.
C、《宋书》的记载也并非无中生有,可能是陶渊明抱断弦琴的情景被人看到而又不解缘故,几经传说成了如此记载.
D、作者从苏轼对陶渊明无弦琴的解释中认识到:最简单的解释往往离事实最近,这是此道理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于追和陶渊明诗的阅读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癯而实腴癯:清瘦B.与物多忤忤:抵触
C.终不能悛悛:悔改D.其出处进退处:停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君命辙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其孰能讥之乎?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三十日不还,则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自以为不若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①未有追和古人者②少而穷苦
B.①诗有古人之风②其学日进
C.①其诗质而实绮②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②自托于渊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借苏轼追和陶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