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课外古诗鉴赏
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第一篇:《近10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近1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1(2009-2014)
2014年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013年
(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分析。(6分)
(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⑵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2012年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叶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第二篇:《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分类号论文选题类型UDC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近十年新课标卷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题分析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
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2010211244
指导教师李晓晖
二○一四年四月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诗歌鉴赏命题依据...................................................1
(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1
(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教材(新课标)........................2
(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2
二、诗歌鉴赏试题的选材情况.............................................4
三、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6
(一)鉴赏形象类.....................................................6
1.指认意象......................................................7
2.品味意象......................................................7
3.再现情景......................................................8
(二)鉴赏语言类....................................................9
1.炼字..........................................................9
2.语言风格.....................................................10
(三)鉴赏表达技巧类...............................................10
1.修辞手法.....................................................10
2.表现手法.....................................................11
3.表达方式.....................................................12
(四)鉴赏诗歌内容类...............................................12
(五)鉴赏情感类...................................................13
1.先要分析内容再归纳情感.......................................13
2.先分析表达技巧再归纳情感.....................................13
四、诗歌鉴赏试题的“套作”现象及教学建议..............................14
参考文献..............................................................16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搜集了近十年来新课标卷的高考语文试题,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来分析诗歌鉴赏的命题依据、选材情况、命题特点、答题方法以及现存问题。加强古代诗歌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题;新课标
一、诗歌鉴赏命题依据
2003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2007年开始了新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新课标”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好的统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国高考要为普通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人才,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要能检测出考生业已具备的古代诗歌知识和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考语文卷(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要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新课标)和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为命题的依据。
(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在于2003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以“立人”为根本目标,对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要求都有了具体说明。《新课标》对高中古诗文教学有这样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可以看做是新课标对现代高中生在学习古诗文上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其中重点是对古诗文学习中基本素养的要求。《新课标》中还有:“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个部分可以看做是过程与方法上的要求,主要通过诵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品读诗歌。《新课标》中还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认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可以看出,这是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学习,获得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提升,培养对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并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加强文化积淀。
除了三维目标之外,新课标还折射出一些新的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主要是倡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古代诗歌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阐述,也就界定了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难度和考查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考试内容上,以考察学生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文学形象、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为主,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情况和古代文学史发展状况进行考察。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教材(新课标)
高考不仅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也是对高中教学质量的验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语文教材。因此,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就必然不能与高中语文教材脱离关系。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中选了22首诗词,总共是十二课,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在必修二、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第二单元,约占整个必修教材的18%。还有很多地区选用的选修教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此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所考的古代诗词都来自课外,但是考核的知识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考生可以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掌握方法和技巧来拓展迁移。
(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
考试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简称,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高校对入学新生的基本要求,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它与《新课标》是相辅相成的。从2007年到2013年,语文考试大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列表将这些变化具体说明。
第三篇:《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试题+答案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一、2013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9.(6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十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14.(8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三、2013年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6.(6分)(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2013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l)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五、2013年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0.(1)桃花流水鳜鱼肥。(1分)(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六、2013年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3.(8分)(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七、2013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4.(8分)(1)(3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2)(5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八、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一脉相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参考答案】
2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
第四篇:《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晏几道《思远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晏几道《思远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晏几道《思远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晏几道《思远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本文来自
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三、四句指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晏几道《思远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答案附:本诗为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第五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候,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塘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藉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心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两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杨万里《暑热游荷池上》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诗的一、一句写的是,在一个酷热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诗的二、四句,写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意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
两首诗题材相同,写法亦相同,不同的是题旨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感情基凋不同。答题时就需关注到其中的“同”与“不同”。
二、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如湖南卷的第1小题对柳宗元和李德裕两诗之中“望”字功用的辨析;第2小题则是对诗歌形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分析。而辽宁卷第1小题是对意象与情感的比较感知;第2小题是对语言进行品味,体会表达效果。
【例二】(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解析: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武宗李炎朝任宰相,可惜宣宗李忱继位以后.最终将他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登崖州城作》便是他在崖州时所作。两首诗颇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之人,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背景。然而,两诗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意境、风格也迥然不同。
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他虽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而李德裕之贬在崖州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正因如此,两诗的“望”山本质上是不同的。
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中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之中的比较,发掘出“异”。
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如天津卷中第2小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福建卷第1小题“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重庆卷第2小题“‘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北京卷第3小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如浙江卷、湖南卷,还有辽宁卷、上海卷。至于比较途径和目的,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果用“同中求异”这一类型。如辽宁卷的第1小题“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还有浙江卷、湖南卷等。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当关注以下对比热点(这也就是命题人常设题作“比”的方面):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⑤诗句的前后勾联照应;⑥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⑦诗作结构的总体安排等。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与4首同是写送别的唐诗进行写法上的比较,就是这种类型。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赠诗,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注],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文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出自/>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第一首赠诗中的“风流”在本诗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
(1)“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结合任一联均可)
(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答:。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彭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②两者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4、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
(3)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古诗词鉴赏/>答:。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足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答:。
参考答案:
《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6、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1)、(2)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荆,但对项别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
参考答案:
(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