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化学物质


古诗词中的化学物质

古诗词中的化学物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学生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事实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教学过程: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一、二氧化碳CO2

  列举生活事实:冷饮店用雪状固体放入水中得到冰凉的汽水,雪状固体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入学习内容,并提问:物质的性质包括那些方面?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讲解安全知识: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深井等地方要怎么办?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做灯火实验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三、布置作业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四、板书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思路

  CO2是继O2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在O2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交流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的事例,

  猜测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交流实验现象,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讨论、设计、优化并实施探究方案。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自主学习,小结性质、归纳用途。

  实验延伸。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生活的事例性质猜测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勾勒出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

  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1

  二氧化碳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多联系实际,突出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课堂上教师采用讲授、设问、引导探究、讨论归纳等多种教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等多种学法。通过C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对比归纳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环保意识。初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多,探究实验多,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学习完本节课之后,要及时地小结,辅以必要练习,使学生熟悉内容、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我在上这节课时,感觉不好的地方有:

  ①学生在做实验6—4时,一是时间过长,二是有部分学生做不到蜡烛熄灭;

  ②做实验6—6时,纸花变色不够明显影响效果;

  ③由于学生对碳酸、碳酸钙等名词感到陌生,这部分知识点学习大受影响;

  ④整节课内容太多导致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温室效应”的学习草草进行,所以下节课还要用半节课时间复习消化。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2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的气体的环节中,各组同学积极寻找多种方案。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状态是不多见的。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完全是一种乐学喜悦的场景。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节课的成功之处:

  1、问题串的设计

  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有效,要具有启发性。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得到所有学生的回答,那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没有时效性、启发性、不能触动思维的问题。对于一个问题、一个实验,为了挖掘问题的深度,应多一些追问: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这个现象还能说明什么?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在课的开始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下面这段视频动画,思考你能否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一问题。火把为什么会熄灭?是谁使狗致死?这一现象说明这一物质具备哪些性质?这时同学们回答:“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你猜测是谁?“是二氧化碳”“是氮气”这时我举起一瓶气体说: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使狗致死的气体,我们一起来研究揭开此谷之谜。这时教师出示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数据问学生,是哪种气体?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充满了兴趣,深入课题。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将塑料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取出,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问题串步步紧逼:液体有什么变化?是谁使试液变红的?你所取塑料瓶中的液体涉及了哪些物质?(引导分析液体的成分,使学生猜测水?二氧化碳?还是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物?)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吗?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对此你还有那些想法?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有深度的去思考问题。

  2、对比实验的利用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指导学生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对比实验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ml盐酸、硫酸,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相同都变红。这时我说: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碳酸,使石蕊变红。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的攻破了难点。

  3、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通过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后,引导学生将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经历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已初步学会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实验——将呼出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后,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检验碳酸饮料中逸出的是什么气体?各组同学积极寻找多种方案,按照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过程来研究此问题,效果超出想象。同学们的方案有:①将饮料取入试管中振荡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②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饮料瓶口,观察到木条熄灭,④将喷水的紫色纸花撕下一小块用镊子夹着放在饮料瓶口处,发现紫色小花变红了,移开后一会又变回了紫色。⑤还有将烧杯中倒入碳酸饮料后将点燃的阶梯蜡烛放入,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也随之熄灭。

  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实验中一组同学将饮料倒入试管中,盖上带导管的胶塞,在导气管的另一端,放一燃着的木条,可木条就是没熄灭,他们积极的寻找原因将饮料倒掉又重新取二氧化碳含量高的饮料重新做可结果依然,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在汇报实验结果时,二组同学与他们用了同种方法但结果不同,“我们将饮料倒入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处,木条熄灭。”这时我让同学们帮助一组同学分析原因,同学们思维活跃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时一组同学也意识到是火焰与气体的接触面有关。这远比我当时告诉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更有意义。

  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教学资源适时、适宜的对知识进行深化。如在认识碳酸及不稳定、常温下易分解性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准备杯子,课前倒入一杯碳酸饮料,喝一口,下课时再喝这一杯饮料,对比口感,不难发现由于碳酸的分解、二氧化碳的逸出,碳酸饮料变成了甜水。学生们也因此认识到碳酸极不稳定常温下易分解性质。

  通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

  1、将生活中的化学移植到课堂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化学的生活化,学生就会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主动探索其中的乐趣。

  2、课堂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有时效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多观察,善于捕捉课堂中随时发生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探究实验要对学生巧妙地引导,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得到结论与解释、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完全放手让学生完成。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阶梯蜡烛的灭火实验有的老师担心实验操作不甚会导致失败,一直不敢让学生来做,其实不必担心。实验前只要加以指导实验不难成功。即使失败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入。不要怕失败,失败、反常现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3、课堂中不能忘记渗透思想教育。如:在验证碳酸饮料中的气体时,同学们对饮料的用量没有想法。出现了浪费情况。如果在实验前交代清楚加以指导,用最少量的药品来完成你的实验,学生就会有节俭的意识。课堂上学生实验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能会说:同学们抓紧时间、快点儿等。这不如在实验前考虑好学生大约能完成实验的时间再作要求。如:请同学们五分钟内完成实验,否则算失败。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时间观念。

  4、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讲课的最后我问学生: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总结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我接着又问:“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同学们这时想了想说:“我们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探究实验。”

  现在的'课堂充满教师的智慧,对教师来说是挑战、是动力、是提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何驾驭你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在你的化学课堂中充满欢笑和乐趣,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值得深思,本节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把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实验的讲述中,可以在课件上标出重点和显著符号,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直接和直观,有助于教师对于内容的表述,从而不再受约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使展示更加随意自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用聚光灯聚焦到一副图片上,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分组合作的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地位的体现。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制取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从中让学生既得到了展示也体验到了实验合作的乐趣。对于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应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例如在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对装有石灰水的瓶子吹气,以及用所学的知识验证雪碧饮料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呢等,都体现了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演绎化学。

  4、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质疑的特点。

  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还要挖掘其更多的用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再就是学生在实验后的师生的交流要充分,对化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4

  一氧化碳作为碳循环中的重要一员,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气体,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识却不及二氧化碳,这节课就是依据实验探究,从化学角度全方位认识一氧化碳。

  本节课先从河南省每年冬天取暖因燃烧产生CO导致百多人中毒身亡这一事实引入,激起学生的关注,也了解生活中一些场合能产生CO。再以自学阅读并配合做练习,让学生掌握CO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进行CO的实验探究时需要一气呵成不间断。再通过讨论、PPT演示、课堂练习等形式,全面掌握有关CO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把握学生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勇于猜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验事物的两面性。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家庭中用到燃烧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学会家庭煤气泄漏的防止和救助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5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由于我校正在实施"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思路。首先精心设计适合本节课的导学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适度地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设计"问题"时时刻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而化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实验进行得较为顺利,在课前就"实验操作问题"作了特别强调。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由、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实现了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增强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分小组讨论、回答,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2

  二氧化碳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多联系实际,突出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课堂上教师采用讲授、设问、引导探究、讨论归纳等多种教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等多种学法。通过C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对比归纳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环保意识。初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多,探究实验多,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学习完本节课之后,要及时地小结,辅以必要练习,使学生熟悉内容、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我在上这节课时,感觉不好的地方有:①学生在做实验6—4时,一是时间过长,二是有部分学生做不到蜡烛熄灭;②做实验6—6时,纸花变色不够明显影响效果;③由于学生对碳酸、碳酸钙等名词感到陌生,这部分知识点学习大受影响;④整节课内容太多导致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温室效应”的学习草草进行,所以下节课还要用半节课时间复习消化。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3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的气体的环节中,各组同学积极寻找多种方案。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状态是不多见的。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完全是一种乐学喜悦的场景。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节课的成功之处:

  1、问题串的设计

  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有效,要具有启发性。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得到所有学生的回答,那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没有时效性、启发性、不能触动思维的问题。对于一个问题、一个实验,为了挖掘问题的深度,应多一些追问: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这个现象还能说明什么?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在课的开始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下面这段视频动画,思考你能否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一问题。火把为什么会熄灭?是谁使狗致死?这一现象说明这一物质具备哪些性质?这时同学们回答:“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你猜测是谁?“是二氧化碳”“是氮气”这时我举起一瓶气体说: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使狗致死的气体,我们一起来研究揭开此谷之谜。这时教师出示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数据问学生,是哪种气体?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充满了兴趣,深入课题。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将塑料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取出,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问题串步步紧逼:液体有什么变化?是谁使试液变红的?你所取塑料瓶中的液体涉及了哪些物质?(引导分析液体的成分,使学生猜测水?二氧化碳?还是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物?)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吗?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对此你还有那些想法?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有深度的去思考问题。

  2、对比实验的利用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指导学生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对比实验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ml盐酸、硫酸,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相同都变红。这时我说: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碳酸,使石蕊变红。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的攻破了难点。

  3、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通过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后,引导学生将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经历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已初步学会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实验——将呼出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后,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检验碳酸饮料中逸出的是什么气体?各组同学积极寻找多种方案,按照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过程来研究此问题,效果超出想象。同学们的方案有:①将饮料取入试管中振荡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②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饮料瓶口,观察到木条熄灭,④将喷水的紫色纸花撕下一小块用镊子夹着放在饮料瓶口处,发现紫色小花变红了,移开后一会又变回了紫色。⑤还有将烧杯中倒入碳酸饮料后将点燃的阶梯蜡烛放入,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也随之熄灭。

  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实验中一组同学将饮料倒入试管中,盖上带导管的胶塞,在导气管的另一端,放一燃着的木条,可木条就是没熄灭,他们积极的寻找原因将饮料倒掉又重新取二氧化碳含量高的饮料重新做可结果依然,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在汇报实验结果时,二组同学与他们用了同种方法但结果不同,“我们将饮料倒入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处,木条熄灭。”这时我让同学们帮助一组同学分析原因,同学们思维活跃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时一组同学也意识到是火焰与气体的接触面有关。这远比我当时告诉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更有意义。

  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教学资源适时、适宜的对知识进行深化。如在认识碳酸及不稳定、常温下易分解性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准备杯子,课前倒入一杯碳酸饮料,喝一口,下课时再喝这一杯饮料,对比口感,不难发现由于碳酸的分解、二氧化碳的逸出,碳酸饮料变成了甜水。学生们也因此认识到碳酸极不稳定常温下易分解性质。

  通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

  1、将生活中的化学移植到课堂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化学的生活化,学生就会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主动探索其中的乐趣。

  2、课堂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有时效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多观察,善于捕捉课堂中随时发生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探究实验要对学生巧妙地引导,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得到结论与解释、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完全放手让学生完成。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阶梯蜡烛的灭火实验有的老师担心实验操作不甚会导致失败,一直不敢让学生来做,其实不必担心。实验前只要加以指导实验不难成功。即使失败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入。不要怕失败,失败、反常现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3、课堂中不能忘记渗透思想教育。如:在验证碳酸饮料中的气体时,同学们对饮料的用量没有想法。出现了浪费情况。如果在实验前交代清楚加以指导,用最少量的药品来完成你的实验,学生就会有节俭的意识。课堂上学生实验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能会说:同学们抓紧时间、快点儿等。这不如在实验前考虑好学生大约能完成实验的时间再作要求。如:请同学们五分钟内完成实验,否则算失败。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时间观念。

  4、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讲课的最后我问学生: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总结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我接着又问:“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同学们这时想了想说:“我们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探究实验。”

  现在的课堂充满教师的智慧,对教师来说是挑战、是动力、是提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何驾驭你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在你的化学课堂中充满欢笑和乐趣,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4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值得深思,本节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把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实验的讲述中,可以在课件上标出重点和显著符号,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直接和直观,有助于教师对于内容的表述,从而不再受约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使展示更加随意自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用聚光灯聚焦到一副图片上,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分组合作的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地位的体现。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制取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从中让学生既得到了展示也体验到了实验合作的乐趣。对于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应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例如在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对装有石灰水的瓶子吹气,以及用所学的知识验证雪碧饮料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呢等,都体现了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演绎化学。

  4.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质疑的特点。

  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还要挖掘其更多的用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再就是学生在实验后的师生的交流要充分,对化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5

  一氧化碳作为碳循环中的重要一员,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气体,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识却不及二氧化碳,这节课就是依据实验探究,从化学角度全方位认识一氧化碳。

  本节课先从河南省每年冬天取暖因燃烧产生CO导致百多人中毒身亡这一事实引入,激起学生的关注,也了解生活中一些场合能产生CO。再以自学阅读并配合做练习,让学生掌握CO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进行CO的实验探究时需要一气呵成不间断。再通过讨论、PPT演示、课堂练习等形式,全面掌握有关CO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把握学生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勇于猜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验事物的两面性。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家庭中用到燃烧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学会家庭煤气泄漏的防止和救助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6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我通过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的导入是通过展示两瓶气体:空气和二氧化碳,让学生分辨,借此一方面突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以疑问导入新课,就给学生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探究氛围。

  随后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观察,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于其密度的探究随之展开,从现在的教材课程设计来看,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构建认识,这已成为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向有着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探究实验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但是塑料瓶变扁一定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有没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很自然地将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探究活动推出。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通过实物展台很好地将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一层层推理,终于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是石蕊溶液变色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第二课题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知识,提出对碳酸是否容易分解的探究。这种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充分表明了探究学习的价值所在。

  对于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推出是由于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的原因,用这个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这个时候,一开始导入新课时的伏笔才得以浮出水面,用澄清的石灰水很容易就把那瓶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的身份确定下来。学生一开始思索的问题在经历了将近30分钟终于得到回答,形成了思想上的学习高潮。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还有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没有局限于教材设计的方案,而是使学生思路进一步放开,比如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其他的可行实验,这样就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本节课比较注意创建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再就是对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最后就是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