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第四桥注音
语文古诗学习资料汇总
语文学习资料篇一: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一)审清题目。即弄明白题干上是如何问的,用了什么概念。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二)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阐述(材料构件)+表达效果(1.艺术效果2.诗人情感)
1、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指明表现手法。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③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例:冯延已《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案】步骤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步骤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2、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答题步骤: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角度(动静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②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例: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步骤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步骤③: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3、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要明各种技法,辨析其作用效果,并用准确术语表达。答案的组织要结合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③结合此手法的作用回答出怎样有效描写出意象或意境的什么特征,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1: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步骤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叫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例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⑴“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⑵“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⑴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⑵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例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例5:李白《夜雪》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诗歌写的是“夜雪”,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如何大,而是写了“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
4、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题步骤: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步骤①: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②: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③: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二、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②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②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答:
(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注]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①①
注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交,力主抗金。
(1)词的开头两句写景,词人边走边看,随步换形,写景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
(2)试分析一下词人所说的“愁与恨”的内容。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店卢纶
[注]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隔秋云。注松火:即燃烧松木以照明的火。
(1)这首诗题为“山店”,全诗是怎样写山店的?试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答:
(2)全诗写景状物中隐含了叙事,从中反映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
①②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③④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①燕雁:北来之雁。②商略:商量,酝酿。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
(1)“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以什么修辞手法写群山的?有何作用?
答:
(2)这首词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将自然、人生、历史、现实融为一体,试从内容上作简要评析。
答: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①②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
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意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答:
8.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
答:
(2)此诗颈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跌宕雄健的风格。颈联是如何表现这一主旨的?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首词,“青玉案”是,“元夕”是。
(2)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作是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
答:
(3)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王勾践墓[南宋]柴望
[注]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注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
(1)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诗人为什么要写越王勾践墓?
答:
(2)第三联描写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
1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
答:
(2)这首词的下阕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夕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注]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这首诗的颔联写了几层意思?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几层意思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作用是什么?
答:
(2)试从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文天祥
[注]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
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槊:兵器,马上用的长矛。
(1)“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2)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请结合这首词,试加以分析。
答:
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答案
1、答案(1)屈原白居易(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答案(1)“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
语文学习资料篇二:小学语文教材古诗
一(上)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山村(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之花。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画(清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一(下)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二(上)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归。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长歌行节选(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下)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三(上)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不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三(下)
*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上)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乐游园节选(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四(下)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上)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下)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示儿(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对酒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六(上)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六(下)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资料
在诗人苏轼担任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作。其中最有名的诗作当属《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资料: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资料: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资料: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