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写景的特点


古诗写景的特点

古诗写景的特点

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范例

  第一篇:《诗歌鉴赏写景的角度》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05卷全国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1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例2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3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例4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如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5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6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7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例8月夕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9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例10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此外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

  五.练习巩固规范答题学生演示

  1裴给事宅白牡丹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2)、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3).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赏析诗虚实结合的作用

  3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5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6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将大处着笔,浓墨勾勒与工笔细描完美结合的。

  7鹧鸪天【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六.本课小结与反思

  第二篇:《小学写景诗赏析》

  敕勒歌

  北朝乐府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第三篇:《古诗鉴赏之写景抒情》

  古诗鉴赏之“写景抒情类”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为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即景抒情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对比衬托,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此类诗歌极具鉴赏价值,备受高考出题者青睐。

  类型一

  【提问方式】该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析该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解题思路】

  (1)写景顺序:如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里到外等,视角有俯看、仰望、远眺、近观

  之分。

  (2)调动感官:如视觉(绘色)、听觉(摹声)、嗅觉(气味)、触觉(冷暖)等。

  (3)运用技巧: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

  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等)等。

  (4)词语锤炼:动词、形容词、叠词、活用词等。

  【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2)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这一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感动。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1)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2)提示:一二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三四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类型二

  【提问方式】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或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解题思路】

  (1)紧扣诗歌文本,用描写性的语言形象地再现诗歌画面。意象要全,语言要尽量优

  美生动,不宜直接粗糙地翻译。

  (2)根据画面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或几个凝练的词概括意境特点,指出这些词句

  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渲染怎样的氛围。

  (3)准确运用技巧术语,如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等。

  情与景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类;

  A以景写乐情。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B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注意诗中表达的关键字眼和注解中的时代背景介绍,合理的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有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有一个“望”,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鸣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

  人能续,你怎样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

  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诗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祖国山河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

  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

  有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写景抒情类”诗歌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行转轼:将要调转车回去。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写出诗歌首联中构成对比的一组词语。诗人以此对比凸显了什么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梅”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请以颔联、颈联为例,简析这种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草

  梅晓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1)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俩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马踏春泥半是花”有什么用意?

  答

  关于古诗写景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上下阙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特点或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所写春天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谓“诗贵活句”(新鲜生动的句子),请依据这一点为这两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及例解》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能很好鉴赏写景抒情诗对考生极为重要,那么鉴赏写景抒情诗要注意那些事项呢?

  首先,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1)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雨过后,秋山如洗,天气清爽宜人,青松如盖,皓月当空,甘泉清澈,流于石上,一切都是那么的清幽洁净,一句一景,一幅空灵而清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对平静朴素生活的向往之情,而高洁的情操也从中透露出来。

  (2)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及例解】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及例解。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其次,把握写景抒情诗最关键就是把握好景与情的关系。

  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如,“劳歌一曲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以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及例解】文章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及例解出自先找准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再看这个意象的修饰词(形容词、动词等),从而把握意象的特点。

  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分析:诗人写的意象:草、涧水、树、花、山、鸟。其特点(修饰词)分别是:萋萋、东流复向西、芳、自落、春空啼。【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及例解】古诗词鉴赏

  第五篇:《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一、分析高考试题:

  1、(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2、(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二、赏析答题指导

  1、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2、答题步骤:

  (1)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情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3、语言

  景色——意境——感情

  4、手法

  (1)赏景:角度、顺序、手法、色调

  (2)析情: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附: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附: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题目识对象2.字面读感觉

  3.注释破难点4.作者解背景

  5.景物握情感6.意境察心胸

  7.首联找特点8.尾句参主旨

  9.题干得启示10.原作找根据

  三.阅读诗词赏析

  调笑令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这是本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我们首先从词中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忆江南词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