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预习的方法


古诗预习的方法

古诗预习的方法

  一、浏览“阅读提示”。

  注意提取“阅读提示”中的信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在结构、体例和形式上都有诸多创新,其中在每一课的正文前设计一小段阅读提示,可谓匠心独运,是这诸多创新中的一个亮点。“阅读提示”用语不多,大都三、五句话,但每段都是编者根据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精心安排。或创设情境,或勾勒线索,或用设问点出全课的重点,或提出问题引发探究。课前“阅读提示”栏目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使教材变的生动、有趣。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此栏目,并准确提炼出阅读提示中的有用信息。如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一诗的引言,看过后可以知道本诗的主题是诉说离情;看过晏殊《浣溪沙》一诗的阅读提示,可知此诗是伤春感时之作;看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阅读提示,就能明白该诗的大体意思,为诗文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看懂“文题”。

  注意从文题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大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赵翼的《论诗》,从文题一眼便知,此诗是谈论诗文的;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是作者以潼关的历史作为线索,怀古伤今的诗作;曹操的《龟虽寿》一诗,文题中的一个“虽”字,不看内容就可知道,已经定下了感伤时间易逝、人生不能常在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环境”。

  包括作家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注意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即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环境、经历。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即当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识是学生须了解的。这些是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础,学习古诗词的切入点。没有这些资料,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感受。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及背景资料,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古诗词的创作实际上是诗人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现,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让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经历,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古诗词的学习,应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的经历,如果我们不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理解《武陵春》中词人那“载不动”的“许多愁”的真切。了解一下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对理解《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百姓愁苦是有帮助的。

  四、读懂“注释”。

  注意浏览注释中理解词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注释,有的介绍课文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的课文对题目的注释,有的`对词语注音、解释。有的是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利用课文的注释来通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致理解诗词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理解课文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课文课堂上的工具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落实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五、展现“画面”。

  根据诗文展现的想象诗文大意。有不少的诗文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读了这样的诗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浮现,让人仅仅是一看字表,就能在脑海里勾画出或沉郁、或华丽、或清俊、或灵动的画面,很是神奇。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意的感知和理解,动笔创作一幅画,把文中内容转变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诗画中见景生情,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理解,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学习此诗时让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使孩子明白诗意,而且通过绘画赏画训练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生在弄懂大意后,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图画。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展示的画面用图表示出来,使句意明了直观,熟记于心,印象深刻。

  六、再现“意境”。

  根据诗文中的意境去理解作者的心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答谢中书书预习

  答谢中书书预习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答谢中书书预习包含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预习方案以及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答谢中书书预习篇一:答谢中书书预习方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了解以声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作者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感悟文章的美学价值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课文提示】

  1.谢中书,即谢征,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3.本文68个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南北朝时,由于政局动荡,不少文人墨客选择退隐山林,在自然中陶冶性情,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寄情山水,慰籍友人。本文就是属于此类。

  【朗读课文】

  【自我训练】完成下列对偶句: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复习

  【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的秀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河流可见水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茂盛不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时,猿啼和鸟鸣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太阳将要落没时,潜游的鱼儿争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云以后,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林的人了。

  【课文分析】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发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概括。接着以清新隽永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而山下则是“清流见底”,溪流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流动,山的倒影,动静结合,形成山水相映成趣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众彩纷呈,交相辉映,加之又有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夹杂其中,景象绚丽动人,且四季长存,形成景色缤纷之美。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各不相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薄雾将要消散时,猿猴、鸟雀的鸣叫此起彼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而到了傍晚,红日西沉,暮蔼罩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展现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巧妙地运用以声衬静、以动显静的手法,写猿啼鸟鸣、鱼鳞竞跃是为了更显境界之寂静,王籍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实是欲界之仙都”,是作者对秀丽的山水景致由衷的赞叹。最后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收束,期以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本文结构非常缜密,共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描绘山川之美。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感叹总括全文。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发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这篇小品语言清丽明净且凝练。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它与南朝吴均的'书札名篇《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

  【思维训练】

  1,作者描写的景物“奇”在哪里?

  2,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内心体验?

  ( 景物奇特,观者不再,知音难觅,曲高和寡。 )

  3,本文最绝妙的是哪一处描写?

  (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植物色彩丰富,气象万千。 )

  答谢中书书预习篇二: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语音

  颓(tuí)与(yù)歇(xiē)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交:交相2、四时俱备  时:四季俱:都

  3、晓雾将歇  歇:消散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竞:争相6、古来共谈  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实在  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文天祥课前预习

  引导语:文天祥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下文是有关他的课前预习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天祥课前预习篇1:《文天祥》展示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整理在课堂笔记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准备(6分钟)

  对桌互相检查一下生字。(2分钟)

  说一说学习目标。(1分钟)

  把展示的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3分钟)

  二、精彩展示(22分钟)

  1.展示要求

  每小组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有新意,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准备点评。

  2.教师准备内容

  (1)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

  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2)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表现文天祥的品质的?

  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3)文天祥作品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东平馆

  憔悴江南客,萧条古郓州。雨声连五日,月色彻中流。

  万里山河梦,千年宇宙愁。欲鞭刘豫骨,烟草暗荒丘。

  (4)文天祥同时代民族英雄

  岳飞、辛弃疾等。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学生分组展示(安排四个小组展示)

  三、师生点评(6分钟)

  学生先互评,教师再总评,并小结。

  四、达标测试(8分钟)

  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试。

  五、情感升华(3分钟)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学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还联想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最后,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演唱的《满江红》,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展示书法《满江红》,播放歌曲录音。

  文天祥课前预习篇2:《文天祥》课前预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天祥及相关历史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文天祥

  2、轻读课题。

  3、交流认识:你了解他吗?

  4、指导读书: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文天祥,与他近距离接触。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文天祥。

  二、学生初读课文,交流读书感受。

  1、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文天祥。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3、再次读题:把我们的崇敬之情读出来吧。

  三、再读课文,深入学文

  1、指导:爱国是他的魂,文中哪些事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呢?请大家静心读书,找一找,可以旁批感受。

  2、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概括。

  3、交流:教师指导,指导朗读。

  四、补充诗作,感受伟大。

  1、通过这些具体事例,我们走近了文天祥,感受到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他不仅是位民族英雄,还是杰出的诗人……他一生还有许多作品,同样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贞。

  2、出示《扬子江》

  3、教师简介背景,学生齐读。

  4、以“文天祥,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句话

  五、拓展活动

  他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回首历史的长河,深情地赞美这些杰出的人物吧!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我在高效课堂达标验收时讲的,是借班作课。这个班的学生反应不太积极,对于这一点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的冷场,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缺乏丰富的教学机智。无法自如的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如,冷场。第一次初读课文后请学生谈感受时学生出现了冷场,无一人举手应答,在老师现身说法谈过自己的读书感想后,仍无人捧场。此时,我匆匆带过。反思后觉得如果能指导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再请学生交流,那时教师再变换一下方法,应该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的。

《答谢中书书》预习测评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

  1、陶弘景,字,自号,家、

  2、个体朗读(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

  (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巩固测评: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6、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7、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10、模仿第三句,写出你对一、二句的理解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1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全文中什么用?

  1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13、文中的写景有什么特点?

  词句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作品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