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总结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知识点总结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共收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

  1.(20××·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旅居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

  (1)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先分析颔联的具体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2)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

  答案(1)颔联描写的山果、野花是对“寒迟”“暖复催”的具体化表述,颈联描写的积雨、昏雾、震雷是对“交趾殊风候”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围绕“殊风候”表现交趾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

  (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20××·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①描写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②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③结构方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要联系周敦颐的《爱莲说》的相关内容,相同点都是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本诗中“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展现了荷花的高尚品格,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一致。不同点,还应该看到本诗的尾联“想得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地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

  3.(20××·山东省淄博市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赏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可以从表达的情感、诗人的主旨、塑造的形象、烘托的氛围、营造的意境等方面来答题。结构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是否照应标题;②是否承上启下;③是否存在转折;④是否存在蓄势、伏笔,是否前呼后应;⑤是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⑥是否为下文抒情(揭示主旨)作铺垫;⑦是否以2)本首诗的情感是思念亲友的情感。解答此题先简单地翻译一下: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然后再总结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

  答案(1)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蝴蝶多情、流莺解语,作者把蝴蝶人格

  (2)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4.(20××·东北师大附中等三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丙寅①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幹②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②张元,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干问的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本2)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

  答案(1)①以“故人何处”设问,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②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①对时局黑暗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

  5.(20××·江西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注】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1)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句的主要意思和意象分析,有樵夫、草虫,环境是寒冷的夜里,樵夫和草虫都消失在夜色里。从中透露出诗人情感上的失落之情。(2)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前两联描写了诗人不到中午时去干活,到晚上才回来;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简洁清淡的图画。

  答案(1)颈联写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因夜寒而吞声,暗示朋友还未到

  (2)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次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

  6.(2015·河南六市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注】。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

  【注】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1)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2)①一句一景。“鹧鸪啼”“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起的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心情。开头两句记登临吊古事和因之而引起的“伤心”感情。“鹧鸪”三句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作者登上越王台,听见鹧鸪的悲啼声;放眼望去,只见残阳下的衰草、暮色中的山花,全笼罩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共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